坚守1.5℃,建设韧性城市
SEA-Hi!论坛现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全球气温上升1.5℃,或者上升2℃、3℃会发生什么?在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最新一期SEA-Hi!论坛上,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东亚区域总裁刘岱宗展示了几张研究图表,清晰地表明,当全球气温上升2℃以上,单就海平面上升这一个影响,就足以让大部分人辛苦半生攒下的家园被淹没。此时,论坛的主题“坚守1.5℃,建设韧性城市”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 学习 //
全球视角下的城市零碳转型
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了一个个低碳转型成功的案例。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能源价格飞涨,同年11月份,荷兰全国推出了“无车日”的活动,引导大家更理性地进行能源消费。
经过这次公众的普及性教育之后,整个荷兰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城市性变化,这种变化能够把它当时最大的能源消耗体系交通系统能耗减掉60%以上,这是很简单的消费模式的改变。今天阿姆斯特丹有更多人出行采用步行、自行车。
同样,英国首都伦敦政府制定出2050碳中和路线和“预算双轨制”,它会在建筑改造、热泵建设、慢行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领域大概投入120亿英镑,这些钱也是为了帮助伦敦进行未来整体优先更新的资金,目的是政府引导投资者增加信心去投相关的技术和产业,通过碳汇控制引导产业变革。这一系列的动作推动伦敦有希望成为全球氢能源的首都。
// 实践 //
低碳的城市响应策略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高级项目主任王志高给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建设用地每增加一倍,碳排放就会增加1.7倍。因此,他提出,国土空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国土空间规划也是提供减碳机会窗口。不能简单增加建设用地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还要通过城市功能的发掘和改善来实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专家们对上海的社区更新在节能减碳中的实践予以了肯定,他们认为,经过更新,社区公共服务有了改善。首先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共15个试点平均大概增长了24个,这是非常厉害的一件事情。
从出行上来讲,步行、自行车增加了6%。黄浦江沿线贯通的工程带来了非常大的效益,沿线大概480万人可以在15分钟到达,同时63%的周围居民,每天增加了半小时户外活动。
这些实践,在不增加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