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造“竹林” 卧虎且藏龙
作为一个立足于国际视野,努力打造中国与世界设计界交流的盛事,“设计上海”迎来了它的10周年大庆。走进第十届“设计上海”展会现场,映入眼帘的是摩肩接踵的人群和无处不在的国际先锋设计语言。
这次展会,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展中展,比如呈现了27位设计师及艺术家作品的“‘融·编织’设计展”,“新开物neooold”的“卧虎藏龙”主题等。与一般展会以企业或设计师个人为单位不同,展中展的形式使得更多的设计师以集群的方式出现,用“新开物neooold”策展人陈旻的话来说,同一手法或同一主题集群,形成了设计的“江湖”。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拿手去思考”
陈旻,80后优秀设计师,通晓六国语言,毕业于科隆国际设计学院、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多次荣获红点、IF等各类设计专业奖项,代表作“杭州凳”被蓬皮杜中心(巴黎)收藏。此外,他还多次担任多项国际设计奖项的评委。站在这样的高度,陈旻并不缺少设计师所需的资源,担任“设计上海”中“新开物neooold”的策展人,在“设计上海”执掌“江湖”的小小一隅,目的何在?
陈旻告诉记者,设计和创意发展到今天,很多界限开始被打破,以前壁垒分明的艺术、设计、工艺等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甚至重合。他认为,这样的融合是设计发展所呈现出的非常和谐的新方向。因此,以前不太引人注目的工艺师受到了关注。陈旻以一个设计师的细致,观察到工艺设计师这个群体尽管长期专注于自身技艺,埋头苦干,但他们缺少与世界交流、沟通的平台。
“新开物neooold”打造了一个平台,把优秀的手工艺艺术家带到平台上来,让他们有更高、更大的展示舞台。在陈旻看来,很多手工艺艺术家都是高手,就像《卧虎藏龙》中那些默默无闻但技艺高超的江湖高手,正因如此,这个展中展便得到了一个很“江湖”的名字:城市山林,卧虎藏龙。陈旻很看好那些“精耕细作”的工艺师,有这样的执着,就会有无限可能。
在信息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陈旻并不反对将人工智能运用到设计中,但是,他认为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活动,对于设计师来说,打造一件好作品,不但要用脑思考,还要“用手思考”,设计师需要用手将自己的独家创意完美地呈现出来,这才算完成了一个设计的闭环。所以在陈旻看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工智能其实尚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更无法取代设计师用来“思考”的手。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介入,更多实现的是商业化的快餐式设计,无法产生真正令人震撼的伟大作品。相比人工智能的运用,他更看好的是慢工出细活,是“拿手去思考”。
对于陈旻来说,现代化的工具不能代替设计师的创造,不过,他并不排斥使用这些工具。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一块“太湖石”,这是他和王杉一起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太湖石造型模块化,然后再用铜艺做出一个个组件拼装起来的,作品命名为《无石》,很传统,也很现代。
“做自己的甲方”
入行至今,陈旻几乎尝遍设计行业的酸甜苦辣,也经历过绞尽脑汁的创意设计,却一次次被客户否定的辛酸。陈旻说,做策展人,他有一点点“私心”,那就是把那些被客户否定的优秀作品再拿出来,“秀”给观众看,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帮助参展的工艺师得以“复活”他们心目中的好作品, “做一次自己的甲方”。于是,一批年轻的设计师聚集到了陈旻这片“卧虎藏龙”的“竹林”中。
方囡是栖身于“竹林”的青年设计师之一。学生物专业的方囡执着于编织。起先,她也像很多“非遗迷”一样,希望从非遗手工艺中获得灵感。但她后来发现,很多非遗的手工艺已经无人继承,相反,民间却有着为数颇丰的手艺。因此,她从非遗的追寻者,转变为民间手艺的收集者。方囡用最简单的编织方法,编出美丽的装饰图案,然后将技术教给浙江农村的农民,帮助农民实现在家就业。
对于方囡来说,编织只是一种工艺,在她的巧手之下,几乎万物皆可编。比如绳编、竹编、藤编,甚至将花梨木用激光切割成薄片也可以用来编织。于是,在她的手中,经过编织的不同材料显现出完全不同的质感,最终成了一件件用于室内装饰的工艺品。
在这次展会上,张晨和张德带来了他们精心设计制作的室内装饰设计作品:《流动》。或方或圆的白蜡木构建上,立体波纹如涟漪般层层荡开,这使得结构稳定的几何体构建产生了特殊的视觉效果,观者如见水波涌动,自然意向被两位设计师演绎为艺术形态,匀称、高低错落,极具美感。
杨玲,自号“四疯”,祖籍四川,2012年为了完成毕业创作来到景德镇。用杨玲的话来说,在这个地方他体会到了“如鱼得水”,毕业后便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哪怕初到景德镇时,他每个月只有500元生活费,却“特别开心,一直坚持到现在。”杨玲说。
既在景德镇,杨玲的创作也以陶瓷为基本材料。旁人眼中的“泥巴”总能在杨玲手中变出些不一样的效果。在展厅墙上,记者看到了一组圆盘装饰,红黑两色,颇像漆器。杨玲告诉记者,这本想用作茶碗托盘,作品完成后,太太觉得不适合,于是他就干脆拿来做墙饰了。将陶瓷做成漆器的效果,是杨玲的“绝活”,曾经有位漆艺专家在看到杨玲的作品后“一时技痒”,便以陶瓷为胎,以漆为面,完成了一件亦瓷亦漆的作品。
看着这些年轻设计师神采飞扬的面孔,看着他们那些已然有几分名家风范的作品,看着整个展区那恍如竹林的装饰,突然觉得,“卧虎藏龙”四个字用在这里倒也颇为真切。
除了那些年轻的设计师,这里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位名家大腕。陈旻的“汉字系列”则以主心骨的姿态撑着场子,他的工字桌从中国古建筑的梁柱结构脱胎而来,以其强大的构建能力,成为陈旻手中全新的立体元件。而他的工字架,将多个“工”字单元组合搭建,生成能够无限延伸的展示架。
前辈很谦逊地与年轻人站在一起,将自己的作品和“后浪”们的作品摆在一起,相互映衬烘托,陈旻心里想的大师与工艺师的结合大概有了轮廓。而有了这样的搭配组合,才真的有了“卧虎藏龙”的境界。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