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探索一直在延续
2023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毕业展部分作品展示。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蔡韵作品——《爱心厨房X》。
胡天雨作品——《你看》。
胡昊星作品——复兴岛上的集装箱院子·海图测绘职工之家设计方案。
张馨漫作品——《漫溯》。
2023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毕业季暨毕业展重新回归线下,在美院美术馆以分专业轮流展出的方式开展着,每一位应届高校毕业生、研究生都有了一次将自己作品与同学、校友、市民分享的机会。作为毕业展的策展人之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程雪松表示,毕业展不仅是学生们高校生涯的结晶,更是步入社会或者进修更深学业的一个起点,“未来有更多的空间等待学生们去开拓,道阻且长。”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回归线下,直面“云上一公里”
从5月中旬开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毕业展持续大约2个月的时间,依旧延续去年线上毕业展“云上一公里”的主题。据程雪松副院长介绍,去年毕业展受到疫情影响,当时院长曾成钢提议将毕业展转为线上模式,“即便面对很多困难,但我们决心在线上举办一场隆重、热烈、有特色的毕业展,因为这个形式不仅会给毕业生留下深刻的回忆,也是他们给母校、这座城市一份重要的礼物。”由于2026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搬迁到全新的宝武校区,新校区的原址是一家跨度一公里的不锈钢厂,于是就提出了“云上一公里”的主题,把线上的虚拟展厅投射到新校区中,这也是表达了学院对未来的一份憧憬,“没想到那场线上展第一个星期就收获了500万+的关注度,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所以今年我们的毕业展将‘云上一公里’的主题延续了下来,希望打造成我们学院的一个品牌。”程雪松说,“与去年不同,今年的毕业展不仅保留了线上部分,同时回归了线下展。”
回归线下,毕业展依旧面对不小的挑战,包括场地、时间跨度。因场地比较有限,学院采取了轮流展出的模式,保证9个专业、300多个本科生、200多个研究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毕业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们要确保的。”程雪松说。
线下展场馆的视觉系统在谢赛特等老师2个多月的打磨后终于完成,紧扣“云上一公里”的主题,视觉系统有许多“云”的元素,以雨云、卷云、层云和积云分别对应造型、设计、理论、空间4个学部,以沙发构成核心图形,对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缩写(Safa),整个观感非常别致。
数码艺术系主任李谦升表示,希望未来在校内毕业展的基础上,将部分展出内容移到商场等公共空间,让学生们的作品进一步与社会、与普通市民有更多接触的机会。同时今年的毕业展还推出了线下拍卖的环节,其实也是为了与社会增加接轨和互动,“以往学生的创作相对是封闭式的,如今我们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更多地走出校园,去感受社会的审美风向,同时也能体现更多的价值。”程雪松补充说。
一幅画看世界,毕业展处处展现青年的心声
开展这样一种毕业展的形式,除了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展现自己的作品与才华之外,也是学院解析学生视角的机会。“我们也一直在观察年轻人究竟关心哪些方面,他们的视角在哪里,”程雪松老师表示,毕业展的作品中有许多奇思妙想,也有许多很深刻的思考,“有的学生关心外来物主入侵;有的关心细菌、病毒对人类的攻击;而有些学生则很关心社会化的问题,比如青年心理抑郁方面,个人信息泄露的安全问题等,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整个社会层面的。”
版画专业学生陈启祥的毕业作品素材截取了路边一些不起眼的植物,从小小的植物去展现个体对于世界的态度,“我希望在作品中传达一种辩证的思考,即外界对本我的认识与自我认识之间的差别。”
国画专业的胡雅歌则是将5幅花鸟画连屏成为一体,这对于自己的专业是一次挑战,“连屏是近阶段比较时兴的艺术表现方式,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能够更好地从传统艺术中去学习、借鉴,然后提炼思想去总结成自己的笔墨语言。”
环境设计专业的胡昊星同学则关注水务部门员工的生活,他的毕业作品计划落地于杨浦区的复兴岛,有不少水务工人和海图测绘员在此工作。于是胡昊星利用集装箱为材料,设计了咖啡馆、休闲套房、户外酒吧区、屋顶植物园、阅览室和水上用品商店6个一组的生活空间。胡昊星表示,这些工作人员每次可能会花上个两三周时间在海上工作,针对这一特点,用空间设计为这个人群服务,同时集装箱作为材料也传递了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环保理念。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蔡韵同学则以品牌手册、海报设计和品牌衍生三者为元素,设计一个爱心厨房的概念,专门为病患家属提供就餐服务。蔡韵表示,自己有过家人因为重病离世的经历,加上自己长期参与志愿工作,所以希望将自己的专业运用于公益事业上,为病患家属解决疑难问题。
雕塑专业的任珍儿同学则尝试用软性的综合材料完成了一个巨嘴鸟的雕塑作品,在制作中运用了不同材质的布料、彩珠、彩钻、亮片等作为点缀,效果非常好。任珍儿也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传递关注雨林环境的绿色环保思想。
这些立意、理念各异的作品,也映射出同学们各自的关注点,其中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多,程雪松表示当代青年对于外界的感受度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对社会问题会有许多内心复杂的情绪,对于我们导师来说,主要是引导他们将这些情绪进行积极的表达、善意的表达、正向的表达。”
科技大潮下,坚持对艺术不懈追求
当下对于艺术生而言,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许多行业带来了冲击。比如AI的强势发展,改变了行业格局,那会不会让寻求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产生焦虑?
对此设计系讲师谢赛特认为,学生们应该积极地去学习现代科技,包括AI技术,而不是排斥或抵触,“比如ChatGPT这样的软件,你可以把它当作很好的工具来使用,这些AI会大大降低技术门槛。而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于审美认知的提升,以及创意方面。”任珍儿同学也认为,虽然电子建模技术、3D打印技术对于雕塑专业的冲击不小,但这些无法取代艺术家本身的感受和理念,“作品与观赏者之间,本身就有一个情感的传递,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在李谦升老师看来,AI技术激励着学生要更具前瞻性和创新能力,也要求讲师、导师同样如此,“无论是我们的课程,还是学生的研究方向,都要更向前一步,要往前沿的领域去探索。”李谦升老师4年前曾经参观过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展,他们的毕业展完全脱离了当时很热门的App设计或者网页设计这些成熟产品,而是那些更有前瞻性、实验性的作品,“App设计、网页设计这些已经有非常专业的公司做到了极致,作为学生应该去尝试更前沿、更有实验性的内容。当然就业问题是很现实的,而作为艺术生,你需要在现实和尝试之间找到平衡,或者换句话说,要保留一些艺术家的精神。”
对于艺术家的精神,胡雅歌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同时艺术也高于生活,做艺术不光是为了迎合风尚,更不能缺乏的是自己的态度与观点。“艺术专业的学生,更要做到知行合一,既要有躬行的态度,也要有独立的思考。”程雪松副院长表示,“寻找其中的平衡点是一门学问,但只要你真正感受到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脉动,能够深深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我想未来应该是可期的。”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