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0件智能可穿戴设备,这场比赛考验青少年综合素养
2023-07-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学习时弯腰驼背,做作业时人离书本太近,学习坏习惯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但若有一款含有坐姿检测、距离检测等功能的智能学习辅助帽,应该会有改善。在第二届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与编程实践活动开源硬件项目暨第六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开源硬件创意智造专项赛上,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的王博承和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的姜小天合作完成了这款智能学习辅助帽。两天比赛吸引了上海市近300名中小学生参加,共创作出近150个科创作品,涉及科技、艺术、生物、音乐、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次赛事主题为“智能可穿戴设备”,要求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并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技,设计制作具有未来科技感、功能多元化,兼具便利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参赛学生2人一组,经历了“作品构思—项目制作—答辩展示”等环节,不少作品不仅结构精美,功能设计也贴近现实生活,极具创意性和实用性。

就如王博承和姜小天制作的学习辅助帽,通过语音控制可以唤醒学习帽开始工作。当连续长时间学习后,学习帽设有久坐提醒,会贴心地提醒休息一会儿。当学习时坐姿不准确,阅读时离书本太近,或者在太亮或太暗的地方学习,学习帽都会发出“坐姿检测”“距离检测”和“明暗检测”提醒,“我们的作品用到了语音识别模块,语音合成模块,以及RGB灯和红外避障传感器等,也是结合自己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王博承说。

来自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的陈则灵和倪莉英注意到,盲人出行有诸多不便,他们想制作一款轻便且实用的帽子帮助盲人群体安全出行,于是设计了导盲帽子,“我们设计了可模拟超声波测距的旋钮功能,通过不同距离的语音提示,可以规避障碍物和行人,希望能帮助到他们。”

该项赛事由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指导,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市静安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少年科学院承办,旨在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察其对人工智能、单片机、电子技术、物联网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比赛采用的是创客马拉松形式,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顺利展开作品制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开启脑洞,需要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开源硬件知识、创新创造思维,还非常考验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力、感悟力和领悟力,以及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发展进程的关注和了解程度,“这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考验学生综合素养的比赛过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