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开启社会变革,将“风口”塑型为致胜“风洞”的关键在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
面对新一轮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人才工作有了新环境、新形势,如何做好育才引才?7月8日上午,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人才专场高峰论坛专家云集、英才汇聚。
高校
“赛博空间”转为“超越赛道”的关键在人才
无论在高校还是在业界,越来越多人相信人工智能正在开启一场发展速度更快、涉及面广的社会变革。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将这一“风口”塑形为致胜未来的“风洞”,把“赛博空间”转化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超越赛道”,关键在人才。
纵观近代以来全球科技和人才中心的变迁史,每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兴起,标志性科研成果和引领变革的先锋人物往往出现在大学。裘新把建设人工智能高地比喻为攀登珠峰,引进培育顶尖人才则是难度较大的“北坡之路”。
裘新建议要勇走全球人才引进的“北坡之路”;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厚植人才培养沃土;共建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他进一步表示,复旦大学将进一步瞄准科技创新前沿、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也认为应当让AI赋能学科交叉,令人才队伍协同发展。
方守恩介绍了卓越AI人才引育的规律,可以一流学科为引领,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再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更加注重产业需求、更加注重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服务贡献的AI赋能人才引育机制;建立人才全方位培养与激励体系,人才引育效果明显;依托上海先导产业,A队才集聚初现规模。
同济大学如何建设人才高地?据方守恩介绍,同济大学建设了人工智能国家级科研基地;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打造了一批特色交叉研究平台;构建了六位一体的学科交叉架构,使之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围绕“智能+”和特色学科、基础学科相融合,开展重点布局。
企业
构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亦在人才
“构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一切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硅谷孵化器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霍夫曼表示,人才是延续并发展行业的首要因素,尤其是那些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的顶尖人才。
史蒂夫·霍夫曼分享了甄别和培养人才的经验和见解。他表示,只有少数人能预测和预判未来,那些对未来趋势有洞察力的就是真正的人才。要与这些人深度沟通,深入了解他们,企业需要那些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有着超越多数人的前瞻性。在建立团队时,要注意多元性,同时领导这个团队的人要有为团队指明正确方向的能力。
中信建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少为介绍了人工智能人才趋势。他表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不应求,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带来新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行业技术类人才占比高,人工智能人才多集中于IT产业背景,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就是人工智能人才投资。
“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前景可期。”李少为看好人工智能长期增长趋势,认为资本将持续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人才是产业核心竞争力。
对话
国内AI顶尖人才储备尚不足
“目前国内AI人才储备情况如何?”埃森哲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裁黄卫红主持了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
罗盛(上海)人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伙人成守正表示,AI人才在各个领域是不一样的,在AI发展的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也不同。“目前国内在应用层顶端的人才储备尚不足。顶尖人才缺,中间人才在迎头赶上,底层人才比较充足。”
高校如何培养AI人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系主任汪玉说,目前清华大学呈现电子计算机、自动化、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等百花齐放态势。他认为,本科教育更强调综合性,不仅要求在数字空间里做事,更重要的是把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之间的交界面做好。研究生阶段要做好两类培养,一是交叉,二是AI本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研究生培养阶段要重交叉、重产业合作。在产学研育协同发展方面,学校主要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的培养理念。
上海宏景智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统与安全副总裁、联合创始人马超说,智能驾驶行业是泛人工智能下面很大的赛道,既包含了软件也包括硬件,行业里很大的挑战就是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大。“中国的起步和研究深度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是在基础模型、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仍需加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