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蕃瓜弄最后一个黄梅天
2023-07-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范彦萍/文 范彦萍、常鑫/图、视频 殷梓/剪辑

“黄梅天”也算是江浙沪一带的特色了,只不过这种特色给上海市民在衣食住行留下过许多不太美妙的记忆。当然,随着城市不断更新,“黄梅天”在衣食住方面对市民的影响越来越小,那份记忆也逐渐尘封。

可是对位于天目西路街道辖区的蕃瓜弄小区的居民而言,黄梅天依然是那么“搓气”,漏水、积水、发霉、晾晒难的麻烦年复一年的存在,可一旦出梅了,又要面对烈日炎炎的大热天……

如今,居民们熬过了老蕃瓜弄的最后一个黄梅天,这片著名的“老破小”即将迎来原拆原建的改造。也正是在梅雨季节,在当地街道、居委会、拆迁项目组和居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百分百签约率。出梅时节,居民们将陆续搬离这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告别那段阴晴不定、居行不便、麻烦频频的生活。

    梅雨汹汹,“苦透”了蕃瓜弄    

小区的一个凉棚底下,五六位爷叔阿姨聚在一起嘎讪胡,话题聊着聊着就转到了黄梅天,一位爷叔向邻居推荐一种进口的粘合剂,专门防止墙壁渗水的。边上的阿姨回了一句:“侬现在讲还有啥用,再撑一撑,阿拉就搬家了。”

这一天是6月21日,梅雨季里难得的好天气,邻居们聊了一会儿就各自回家,抓紧机会晾衣裳。

蕃瓜弄的楼房没有阳台,居民们或者自己搭一个晾衣架,或者晾到小区里。在连绵的阴雨天里等来一个艳阳天,晾绳上、草坪上、汽车翻盖上都摆满了衣物、鞋子甚至家具。一位收废品的阿姨将回收的旧报纸铺了一地,“这几天收来的报纸、家具都是潮的,要是不晒晒干,废品站是不要的……”

忙着晾晒的居民们知道,接下来还有一场更大的考验。

6月24日,入梅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席卷上海,蕃瓜弄小区一片汪洋,小区大门口也被雨水积成了一个小池塘。为了不影响居民早晨的出行,蕃瓜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晓蓉凌晨4点跑去找物业经理解决积水问题,结果物业经理睡过头了,朱晓蓉只好冲到小区里,让物业人员赶紧把小区内的窨井盖全部掀开排水,折腾了几个小时,水平线终于降了下去。

“还好反应及时,没有造成太大的水患。”朱晓蓉感慨道,“不像前几年,积水都快淹到膝盖了。我们现在有经验了,刚积水就要疏通。”

小区积水问题还好解决,但居民房屋的渗水漏水却难以避免。大暴雨的第二天,当记者再次赶到蕃瓜弄,看着胡乱纠缠在一起仍在滴水的电线,和被大雨泡得愈发显得斑斑驳驳的外墙,不禁感叹太严重了,可几位阿姨不以为然:“一点不吓人,侬看看房屋里面才叫吓人。”

走进12号1楼的一户人家,因为大雨浸透而脱皮严重的墙壁格外显眼,居民钱阿姨表示,因为墙壁一直脱皮,每过几年就要粉刷一次,可也治标不治本。她爱人1959年出生,2岁时就住进了蕃瓜弄小区,见证了这里从新房沦为“老破小”的整个历程。“随着房子越来越老旧,漏水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睡的房间我们还会补一下,像卫生间一直严重漏水,索性后来就不补了。钱阿姨说,“这里的环境只能用破破烂烂来形容。每到黄梅天,鼻涕虫出来了。”

16号楼1楼的情况也不太妙,天花板和墙角都留着梅雨季的痕迹,共用的厨房墙壁上,陈年的油渍和新浸的雨水掺和在一起,显得污七八糟,正在烧菜的程阿姨说,烧菜时有时会有液体滴在头上,你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油还是雨水。

14号楼一楼的走道里湿答答的,地面也有不小的积水,为了防潮,户主杨阿姨把纸板箱铺在了沙发和床上吸水。有的时候漏水严重时,人们都要撑着雨伞去上厕所。

然而居民们在讲述种种“苦透”的日子时,临了常常会加上一句,还好这种日子马上就要到头了。随着蕃瓜弄小区原拆原建计划的启动,进行式即将成为过去式,在老蕃瓜弄最后一个黄梅天里的诉苦,更像是翻出那段潮湿阴濛的记忆,晒一晒太阳,然后打包封存,就此别过。

    百分百签约,用诚意与耐心换信任   

6月末,校门开在小区里的蕃瓜弄小学即将迎来暑假。小区住户鲁老伯和几位熟识老爷叔聚集在小学旁边的树荫下聊天,“蕃瓜弄小学一九六几年就造了,随着小区一道走到了现在,但是这十几年,学校更新得很快,教学楼、图书馆都翻新了,而我们小区的房子却越来越老。”鲁老伯的这份感慨仿佛掀起了周围人的记忆,曾几何时,住在蕃瓜弄也是一件“扎台型”的事。

百余年前,曾经这里是自然村落姚家宅,却在1937年八·一三事件中被日寇的炮火夷为平地,也渐渐衰落成了难民集聚地,并诞生了名为“滚地龙”的老式窝棚区。上世纪六十年代,蕃瓜弄摇身一变,从“滚地龙”成了工人新村,有了抽水马桶、煤气等当时比较先进的民用设备,很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先后举家入住这里。

“那个时候,跟亲戚朋友说起住在蕃瓜弄还是老‘扎台型’的,虽然房间不大,但是家里聚会还是会在这里办。”10岁不到就来到蕃瓜弄的鲁老伯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后来亲戚朋友都搬进了新公房,阿拉就渐渐不提蕃瓜弄了,因为跟新房子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过最近,和朋友的话题又经常聚焦在蕃瓜弄上,鲁老伯开始慢慢描绘翻新后的蕃瓜弄未来的样子。

话都放出去了,可鲁老伯心里还是没底,他时常去打听旧住房拆除重建签约率,有时候自己跑到项目组前的大屏幕上看看签约率。一开始好消息不断,5月15日第一次居民集中签约时有效签约率达到了98%,可是从98%跳到99%,再实现百分百确实让许多居民们等得有点焦心,“阿拉心里是老焦急的,但是也理解那些没有签约的住户,毕竟搬家是一件大事,你不知道别人家的困难也不能去指责。”但鲁老伯看到的是当地项目组、街道、居委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为居民讲解旧住房拆除重建的好处,调解居民留存的矛盾。有邻居看到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大清早就在跟住户聊签约的事,一问才知道他们从深夜谈到了日出。

从6月的最后16证住户未签约,到只剩下最后3证,各方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天目西路街道积极搭建协商平台,人民调解员、律师团队等力量常驻项目基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力量也加入进来,服务居民,化解矛盾。面对签约有困难的居民,工作人员不仅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也会去调查真正的原因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想尽一切办法解决。

这种沟通有点类似为居民们画大饼,不仅是一门技术活,也需要用诚意与耐心去换取信任,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饼”真真实实的存在,真真切切的利民。天目西路街道成套办负责人王中佳表示,“当大家了解了原拆原建后的新房,都非常向往回归蕃瓜弄后的新生活,也期待三年半出去过渡后,大家能够再次重逢。”6月的最后一周,最后的三证居民在4天内完成了签约,至此比预定的7月14日期限提前两周完成百分百签约目标。

出梅的时节,蕃瓜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既是对过往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无限向往。那些困扰了几十年的麻烦,忍受了几十年的苦楚,也将与老蕃瓜弄最后一个黄梅天一样,一去不复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范彦萍/文 范彦萍、常鑫/图、视频 殷梓/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