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思政老师随行,“千万工程”成学生暑期实践“金教材”
2023-07-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高坤 

“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不仅使柘坑戴村火起来、美起来,更重要的是也让村子走上了绿、富、美的发展道路。”这是东华大学思政课教师刘铭秋带领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在浙江省宁海县柘坑戴村上的一堂沉浸式“大思政课”。记者了解到,今年暑期,东华大学30支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都有思政课教师“随团”,让“千万工程”鲜活实践成为思政课“金教材”。

  ◇ 在绿水青山中感受“千万工程”变化 ◇  

柘坑戴村是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模范生。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来到村里考察。20年来,柘坑戴村以“千万工程”为抓手,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山村特色的发展道路。如今,柘坑戴村正在全力建设柘溪风景带,将党建人文与柘坑山水相结合,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

党建长廊、党群服务中心、说事堂、时光小卖部……在柘坑戴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讲解下,东华大学师生在美丽乡村的角角落落边走边听,零距离深刻感悟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千万工程”的蓬勃生机。“诗画”般的乡村图景、沉浸式的体验观摩,在实践团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今天的‘大思政课’我感觉非常接地气,亲身感受到‘千万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作为马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今后我们也将发挥专业优势,从党建引领、理论宣讲以及红色资源挖掘等方面,继续为开展‘千万工程’实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金吉儿说。

“时隔一年,再次回到这里,看到‘千万工程’引领下乡村活力迸发,我愈发相信青年创意点亮乡村之美的无限潜能。”作为东华大学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这已不是张咏翊第一次来到柘坑戴村。2022年暑假,在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庆军教授的带领下,张咏翊和同学们伴着朝阳出,追着夕阳回,从每一块青石板到每一条山道,为柘坑戴村勾勒串起“六个红色产业点”,设计打造了一条定制文旅线路——“初心之旅”。

  ◇ 将暑期实践与“大思政课”育人结合 ◇  

据介绍,此次将思政课堂搬进宁海柘坑戴村,既是真正带有泥土味道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是结合“千万工程”的一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生动尝试。“思政课借着社会实践进一步实现了开门上大课、学在天地间,社会实践也因思政课丰厚了思想内涵,让学生们在亲身感触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和伟大实践的认识与理解。”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和团委书记秦泽峰谈起这次“跨界合作”时都表示,这是一次深度合作,将持续深化推进。

据悉,今年东华大学30支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全部配备有思政课教师的指导参与。不仅如此,东华大学还主动打开“书斋”之门——出发前,来自浙江宁海县的五位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村支书走进东华校园,为即将出发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作“千万工程”宣讲,同时受聘为东华大学“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田埂变课堂,村民变老师,推进构建有意蕴、有意境、有意思、有意义的‘四有’思政课,也让高校成为乡村振兴人才的蓄水池。”东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娟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高坤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