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吃腻了外卖,年轻人开始涌向社区食堂了?
2023-07-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以往说起社区食堂,不少人会觉得它等同于老年食堂,只接待社区老人。而如今,在上海,已经有越来越多面向全年龄段开放的社区食堂,在提供更多便利和更广实惠的同时,也收获了一批批年轻消费者的心。打开社交软件,输入社区食堂关键词,有关这个主题的帖子正在成为城市美食猎人眼中的香饽饽。那么,社区食堂究竟为何会如此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呢?记者走访了其中几家人气颇旺的社区食堂,听听年轻食客们是怎么说的吧!

    吃到了“家”的味道    

夕阳西下,树影斑驳,成都女生小朱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离家最近的一家社区食堂:550弄堂·邻里汇屋里厢食堂。把车子停稳后,她从车筐里拿出一套精致的复古搪瓷餐盒,在门口的“今日菜单”前研究起来。

“特价:炸鸡排8元、百叶包9元;小荤:杏鲍菇肉片8元、鱼香茄子9元……大荤:油面筋塞肉9元、锅包肉13元……素菜:杭白菜3元、清炒西葫芦5元……蒸菜:红薯4元、娃娃菜6元……咸肉菜饭5元,虾皮冬瓜汤2元。”小朱看得特别认真,原来当天晚上有闺蜜来家里做客,她想打几个家常菜回去,让这顿在异乡的晚餐更加有“家”的味道。

“我也是最近才搬来这里附近的,有一次来逛嘉善老市的时候,发现了这家社区食堂,简直就是宝藏。和上馆子,叫外卖比起来,性价比高出太多了,从口味上来说,这里的菜都比较清淡,所以吃起来更健康,更安心。”小朱介绍道,“这里的早饭也很不错,尤其是上海的‘四大金刚’,已经治好了我空腹上班的坏毛病,我的一个上海同事还经常让我给她带,说有小时候的味道。2元的豆浆和2.5元的甜大饼,这个价格几乎是外面早餐店的一半。”

最后,小朱一共为当晚的家宴打了4荤2素,共计55元,其中还包括了一份清蒸鲈鱼。

    28元的自助餐真香    

28元,一杯咖啡的价钱,如果用来吃一顿自助餐的话,都可以吃到些什么呢?最近,江苏路街道社区大食堂的28元自助餐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打卡,其中不少都是年轻的“干饭人”。

“这个牛柳我上次吃过,很酥烂很入味,可以多打一点,还有旁边的鸡丁也很不错,特别下饭。”“那个干煸花菜少打一点,你这几天脸上在长痘痘,还是多吃旁边那几个清炒的蔬菜吧,白菜、冬瓜、豆芽,各种都来点。”面对近40个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小李和小季这对小情侣有商有量地挑选着晚餐。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们正在存钱买房,平日里比较节省,社区食堂自然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社区食堂里每份菜的量都很足,对我这样的女生来说一荤一素十来元已经吃得很饱了。自助餐的好处就是吃多少打多少,我喜欢每个菜少打一点,品种多一点,一顿饭吃下来很丰富。”小李说道。“我公司附近也有一个社区食堂,中午的时候,我经常会去那里吃。基本上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差不多在25-30元之间,味道比同价位的中式快餐盒饭好太多。”小季补充道, “所以对于我们男生来说,28元吃自助餐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有烟火气的社交场    

中午12点不到,位于百官街的北外滩街道社区食堂里已经几乎座无虚席,档口前也排起了长队。“哦哟,今天你也来啦?”“天气那么热,吃得干净省心最重要呀。”“这里也有现炒小菜的,下次我们人多的话还可以一起叫一桌。”队伍里,几个年轻白领寒暄着。

虽然隔壁就是大名鼎鼎的美食一条街乍浦路,但是一点都没有影响到这个社区食堂的人气。“午休时间还是蛮宝贵的,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今天吃什么好’上,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社区食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常客张小姐说道,“另外,中午来这里就餐的大多数都是结伴而来的同事,相较于社会餐厅,社区食堂更加有一种松弛感。”

这里除了4人桌,在沿街的窗边还有一排“景观座”,那里坐着的几乎都是独自前来吃饭的上班族,胡小姐就是其中之一。“我部门的同事基本上都是从家里带饭到公司的,所以午餐都是我一个人出来觅食。社区食堂是一个很有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地方,吃的次数多了就会发现一些熟悉的面孔,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也是蛮奇妙的,感觉在这里找到‘饭搭子’的概率还是蛮高的。”

之前外地有关年轻人开始热衷去老年大学上课的新闻,让不少人担心年轻人是否会抢占老年人资源。社区食堂的初衷是为社区里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随着对全社会开放力度的加大,会不会产生类似的隐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个街道社区食堂的相关负责人。

问题一:年轻人涌入社区食堂,是否会影响到老年人就餐?

北外滩街道:老年人的作息习惯和上班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老年人吃饭的时间都相对都比较早,基本上是在10点到11点之间,而且都是以打包为主。而上班族往往要到11点半、12点才会到达食堂,所以两者并没有影响。

静安寺街道:不会有影响。每天10点半到11点半、16点半到17点半都是老年人就餐的专属时段,食堂要等到11点半后以及17点半后才会对其他年龄段的食客开放。在老年人就餐专属时段里摆出来的菜品,注重“少盐少糖低脂”,还有“无糖”专区,口味相对清淡,口感也更软糯。而过了这个时段,食堂则会增加一些比较重口的菜品,比如水煮牛肉、毛血旺、酸菜鱼等,满足不同人群的美食需求。

问题二:随着年轻人来到社区食堂的比例增加,社区食堂有何变化?

静安寺街道:除了刚才说的菜品口味的调整之外,我们在出餐形式上也做了一些创新。比如,上班族午休时间有限,为了帮他们节约点菜等待时间,我们推出了20元和30元两种规格的套餐。再比如,不少上班族表示希望可以品尝到更多口味的菜肴,我们就推出了双拼、三拼,菜价按照其中最低的那个单品收取。正值暑假,我们还在4张餐桌上添置了护眼灯,下午的时候,有需要的上班族可以让孩子在这里做暑假作业,下班后来这里接,顺便晚饭也可以解决了。

江苏路街道: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喜好,在口味上,我们按老人餐和普通餐做了区分。而在食堂的二楼,在非就餐时间,也可以为周围的上班族提供下午茶的空间。

  ==  记者手记  ==  

要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坚持为老百姓提供新鲜、健康、低价的一日三餐,社区食堂的运营实属不易,虽然会有政府补贴,但也并不意味着无限制。

上个月,新成路街道新成“我嘉·邻里中心”正式启用,服务范围覆盖周边5个社区。其中的社区食堂“我嘉餐厅”还在不断调整优化,每到饭点,除了本地区的居民外,不少其他地方的食客也会特地驱车前来用餐,给运营成本和接待能力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为了确保服务质量,目前,该社区食堂只面向本地区居民开放,每天有约500人次用餐。

这样的难处,在别的街道也同样存在,尤其是那些已经出圈的网红社区食堂。年轻人涌入社区食堂,既是对社区食堂的肯定,也对社区食堂提出了新的需求。

社区食堂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最朴实的美好愿望:让居民“吃得上”“吃得香”“吃得好”。然而,社区食堂并不是社会餐厅,公益、薄利的属性在带来“好吃不贵”的同时也决定了它的承载量。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还是得根据不同社区特点探索为民服务的方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