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大学生如何走出封闭自我迈向职场?
2023-07-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今年年初,被爸爸“押”到就促中心的小刘在面对杨浦区就促中心职业指导师许贝丽的提问时,半天不吭一声,良久回复两字“还行”。小刘还曾因为害怕陌生的环境而错失了一份在外人眼里相当不错的工作。

辅导过不少“社恐”大学生,但到这程度的,许贝丽还是头一回见到。所幸在经过多轮模拟面试、实战辅导等帮助下,最终小刘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日前成功上岗。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有一群这样的大学生,他们害怕面试,害怕回答HR的问题,害怕投出手中的简历。如何破局?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了职业指导和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

  案例    “社恐”大学生就业举步维艰  

许贝丽从爸爸口中得知,原来小刘在一家知名公司过了试用期后,马上要签合同了,但一同前往的同学们没有签约,他也没签。错失了这次宝贵机会后,小刘四处投简历均杳无音信,不善言辞的他在面试时表现不好,后来彻底躺平了。爸爸于是带儿子前来寻求帮助。

“你当时上班感觉怎么样?”“能胜任工作吗?”面对许贝丽的一连串问题,小刘沉默了许久,最后缓缓吐出两个字——“还行”。

“能解释下什么是还行吗?你和同事们相处还融洽吗?吃饭住宿是否习惯?”在长时间的沉默后,小刘的回复总是简单的几个字。

“当我问及他不签约的原因时,他和我说,同学们为何不签约他不知道,但自己不签约是因为熟悉的同学不在,有点‘社恐’。他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做法有些欠妥,也惹得爸妈很生气。”许贝丽告诉记者。

昨天,记者联系上了2022届毕业生小刘,他承认自己是有些“社恐”。所幸经过职业指导后找到了工作,目前正在从事一线操作的技术工作。当被问及阻碍自己表达的深层次的原因时,小刘坦言,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附和一下别人。不太想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性格内向,他在人群中从不会主动挑起话题。和别人沟通的意愿不高。

“很感谢许老师能鼓励我迈出第一步。她建议我多和别人沟通,不要太看重外人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评价。做一些平时没勇气做的事,突破自己。多说话多突出优势。多和面试官交流,面试多了有了经验就不怕了。”谈及如何找到现在的工作,小刘表示,公司招聘上有对岗位的要求,他就学着对号入座,这条比较符合,下一条也是。“匹配度一高公司就会觉得我就是他们要找的人。另外,我会反复看求职视频,学人家怎么和面试官沟通。”

他们为何社恐?

原因多重,类型多样

“社恐”在大学生比重多不多?他们“社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种现象应该是有的。现在部分年轻人可能比较自我,所谓的社恐并非真社恐,而是主动与人的沟通意愿较低。”宝山区就促中心副主任潘冬分析说,大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第一步就是要实现社会化,在与人沟通上破冰。

“‘社恐’学生不太爱表达有一部分原因源于家长的强势,有的学生一说话就会被爸妈冷嘲热讽,时间一长就启动了自我保护模式,潜意识里觉得不说话才比较安全。”谈及社恐的原因,许贝丽这样分析。她建议,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要给“社恐”学生足够的接纳和宽容。有时候正因为“社恐”,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自信心受到打击,求职意愿进一步降低。

在职业指导上颇有经验的许贝丽表示,自己碰到的“社恐”大学生有一个共性,就是不太愿意和人对话。甚至她碰到过的个案中有个别学生宁可与机器打交道,也不愿与人打交道。“以小刘为例,他很难与人对视,看人的眼神很逃避。我曾帮他做眼神聚焦练习,但只对视一瞬间他的眼神就避开了。刚开始和我说话的时候他整个人会颤抖,紧张到不行。”

许贝丽认为,社恐学生在面试时特别吃亏,可能其专业能力很强,但因为无法充分展示自己,会在HR的印象中得分较低。

“的确有一些‘社恐’大学生在面试时承受很大的压力。面对压力,能躺平就躺平,能逃避就逃避。”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健康与医学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李晓茹分析说,对于社恐要一分为二地看,一种是先天不擅长与人沟通,在人多的场合表达观点会感到比普通人更大的压力;还有一种是后天经历过人际关系方面的创伤,留下了后遗症。

对于前者,李晓茹的观点是:就像有的人非常敏感,比较容易察言观色,而有的粗线条的人对别人的情绪不容易捕捉一样,这是存在先天差异的。“时代变了,几十年前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人在团队中很吃亏,现在的大学生有更多选择,有人认为没必要逼迫自己一定适应职场,有人选择了自由职业。社会的愈发宽容让他们没有那么强的意识一定要提升与人交往的技能。

除了先天“社恐”大学生外,李晓茹认为,“社恐”这个词也被很多大学生用来作为借口,潜台词是他们想要追求更为舒适的生活方式,不希望勉强自己,想要活出自我来。这样的想法固然没有错,但前提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对于后天“社恐”,李晓茹认为,大学生在接纳生命所赋予的先天性的特性外,也可以尝试改变可以改变的自己。比如有的大学生在青春期渴望真挚友谊但遭遇了背叛,隐约觉得自己不太擅长和人交往,留下一些成长历程中的创伤,这种类型的“社恐”是可以修复的。“年少的时候一个人的认知比较单一,遇到一件小事觉得承受了天大的压力。随着年龄渐长愈发成熟,当时觉得解决不了的事会逐渐看开,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成年时期的我可以去‘抱抱’年幼时的我,抚平创伤,越过那道坎。当自己变得不再‘社恐’后,就能享受更多社交带来的乐趣,生活变得更美好。”

如何帮助他们?

可申请见习岗位,参加求职能力实训营

在帮助对方求职的过程中,许贝丽发现小刘的简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excel表格,压根体现不出对方的优势。又深入挖掘了对方的家庭情况、过往实习求职经历等,试图探讨其不想找工作的原因。

在第一次迈出咨询室时,许贝丽给小刘布置了两份作业。一是重新制作excel表格,列出自己所有找过的工作岗位要求、月收入等,备注自己如何投的简历,总结下面试过程。二是每天找一段新闻,花10分钟时间大声朗读出来,再复述出来。

许贝丽劝诫小刘,现在哪怕是技术类岗位,还是少不了要和人沟通。这样的刻意练习是日积月累的,别指望一两个月就能改变,需要坚持下去。

在模拟面试环节,许贝丽化身HR,一遍又一遍地面试小刘。梳理每次面试过程中的bug。练习到一定程度后,许贝丽对小刘说,“光我俩练是没用的。你需要实战,抱着不被录取的心态,到真实的面试场景中去。”

在参加了几次许贝丽推荐的专场面试会后,小刘在见到HR后不再怯场。每次实战演练回来,也会和许贝丽复盘自己的问答。

约莫一个月后,一个工作机会出现了。许贝丽和小刘一条条分析岗位要求,没想到最后小刘通过了面试,于6月初成功入职。“当时他心里有些打鼓。我帮他分析,这个工作经常要出差的,需要驻守项目。他能够接受。我们多次进行模拟演练。最后他成功了。之后,我基本上一个月会回访一两次询问他的工作进展。”

“对于这类学生建议可以循序渐进,先从见习做起。”杨浦就促中心职业介绍管理部负责人熊晓燕支招,各个区给予符合条件的35岁以下的青年、应届毕业生一些见习岗位,还有专门的补贴。让他们先学习如何融入社会,提高社会化程度。今年,杨浦还在全市范围内开设了首个求职能力实训营,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学生学习如何简历优化、提高面试技巧,提升了对社会岗位的认知,知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解决眼高手低的问题等,还能参加实习就业双选会。“与其在家躺平,不如多关注我们的活动,我们每个街道都有乐业空间,开展就业讲座、沙龙等等,也可以申请一对一的职业指导。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加入街道求职群,获得一手的岗位信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