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北大教授谈基础研究,为了临门一脚,他愿意做传球人
2023-07-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大一从信息专业转到数学专业,2022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全职加入母校北京大学成为北大数学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正在上海举办的2023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上,85后的丁剑是受邀做报告的学者中难得可见的年轻面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将人生的这些选择比作了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在正确的时候选择正确的问题,当积累足够时,就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  做数学研究大多数只是完成某次传球  ◆  

和数学打了那么多年交道,丁剑将数学看成是一个游戏。“我不认为我们对待数学的态度和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们都可以把数学当成是一种游戏。”丁剑说道,但是这个游戏不是通常的游戏,更像是一个迷宫,研究它的人要从中找到一条出路。“这不是我跟你的斗争,而是我们去试图理解和解决自然本身就存在的那些谜题,这个游戏的出题人就是这个世界,我们所玩的游戏就是试图去理解和捕捉其中应该有的那些规律。”

基础科学的研究常常需要坐冷板凳,且一坐就是10年,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在做抉择和做完选择后的漫长研究过程中,究竟是天赋更重要,还是勤奋和努力更重要?丁剑对此表示,就数学而言,如果对数学的感觉和理解低于某一个水平,可能确实不适合以此为职业,而是可以将之当做一个工具,而超过某一个水平以后,勤奋和努力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可能也需要加些运气。

“有时候做出一个好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选择了一个正确的问题,但是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因为之前的积累。如果完全没有积累,哪怕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个正确的问题,也得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他用这样一段看似拗口的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种将时间轴拉长来看待每一个节点的视角,也沿用到了丁剑对于基础科学本身的态度上。他很坦承地承认,绝大多数数学家的工作是不会被大众所了解甚至知晓的。“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人所尽知,我当然希望,但我没有这种期望。”丁剑说。

在他看来,数学研究就好比踢足球赛,最后能被大家知晓的很有可能只是临门一脚——把数学领域的某个大问题解决了。而对于绝大多数从事数学研究的人而言,所做的工作应该是在足球场上完成了某次传球。“不是每一次传球都需要被大众所知,你跟大众去解释,我传了一个球给他,传得非常漂亮,大众没有那么多耐心去听。只要促成最后临门一脚的过程中,我有我自己的贡献,也能被数学界的人认可,我觉得就满足了。”

  ◆  年轻人只要有进步就是好的  ◆  

从美国回来后,丁剑也在带着学生做研究,最大的希望是学生在经过帮助之后,有一部分比自己更厉害。“请注意我这里的限定,一部分。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经过我的帮助,直接就比我厉害了,会让我觉得有点伤感。如果所有学生都没有超过我,那肯定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如果所有学生都比我做得好的话,我觉得我可能不配站在这个讲台上。”他笑着说。

不断发展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正在让新一代青年学生变得更优秀。“现在的学生确实都挺强的。”丁剑感叹说,他读书时,当时北大已经以本科生科研的形式鼓励学生去自由探索,但那时还是较小规模,且真正能做出原创性成果的不算太多,而现在有些本科生已经开始做出一些原创性成果了。

“所以我很有可能做不到我理想中的样子,我只能一边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超过我,一边把自己弄得更强,提高他们超过我的难度,让他们把我按在地上摩擦的难度系数稍微提高一点。”丁剑这样戏谑。

与此同时,他对于学生最终获得的成绩并无太多强求。在他看来,年轻人只要在进步,就是好的,他用数学的一个概念来解释:“教育的意义很多时候应该是看增量,看学生到底成长了多少,只要有进步在成长,我觉得就是好的。”

如何为年轻学生营造更好的环境,在丁剑看来,作为导师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和选择更合适的课题。与此同时,对于优秀人才的支撑,也需要以科研本身作为“底气”。“在更开放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背景下,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有底气来说,你并不一定需要到国外拿一个博士学位。我们今天正在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能够跟世界最顶尖大学的博士生和研究生有同样的起跑线。这点我们能做到。”

  ◆  以学问为判断去寻找最需要的人才  ◆  

但是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开放和交流。“数学是一个比较奇怪的领域,你的竞争者通常也是你希望给你点赞的对象。每个领域都有竞争和合作,我想我们合作更多一些。”丁剑说。

像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这样的场合,在他看来就是其中一种促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可以和一些不同领域的“大同行”们交流,或许不一定立刻能擦出火花,但有可能就会种下未来某个灵感的“种子”。

而与一些顶尖科研工作者更长期交流甚至共同工作的机会,在处于研究一线的丁剑看来,是帮助科学创想碰撞乃至“生根发芽”的更优选。对于顶尖学者的定义,他认为也并非一定是来自于名校、著名机构,甚至也不一定看获取的荣誉。

“我们所希望的顶尖学者,是他当前做的学问真的是最好、最前沿,对我们最有启发性的。他也许还没有成名,比如有些年轻人,刚毕业没多久,还没有获得很多很大的荣誉,但他确实在他那个方向的研究上是做得最好的,我们同样可以请过来。”

不是看学校、头衔和奖项,而是以学问本身,来找到最需要的人才。这样形成的多维度的研究方向、更新更大胆的想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些是短期看得见可量化的,有些是看不见或是难以量化的——在丁剑看来,是潜移默化地提高一代人的“研究品位”。

比如在数学方面,好的数学问题通常会有一些特征。“像深入人心的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陈述简洁同时又深刻;或者说是和很多东西都能发生关系,这也算是好的数学;还有一种就是不像纯数学那么漂亮,但有应用背景,确实有用。”丁剑说。对此每个人或许都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归根结底,应该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具有原创性的工作,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做了一些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样的数学肯定是有人欣赏的数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