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述“红色江南”,看陈乔年的明信片、方志敏的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方志敏等多位革命先辈亲笔写成的家书信札,陈乔年的明信片,新四军的上装、臂章和革命战士艰苦战斗时期保留的随身物品,正生动形象地诉说着伟大建党精神和百年红色记忆……
“红色江南——长三角党史纪念地巡礼”展览7月25日至8月21日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展出,聚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三角地区,基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地红色资源,重点呈现中国共产党在江南大地上书写的热血岁月和光荣历史。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周峥说,红色是江南大地鲜亮的底色,红色是沪浙苏皖宝贵的财富,红色也是长三角区域共同的基因。作为中国革命起航地,江南大地上铭刻着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从一大会址到南湖红船,从新四军英勇抗战到渡江战役胜利,沪浙苏皖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开天辟地,见证了新四军在江南大地上的英勇奋战,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反抗黑暗的凛然正气,党的先辈和先烈在江南大地书写了风云激荡的热血岁月,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此次展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展现中国共产党在长三角地区的光荣历史,带领观众穿梭时空,走进江南大地的红色岁月。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初心之地·上海”聚焦五四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上海留下的珍贵足迹,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四大为核心,回望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许多光辉的“第一”。第二部分“红船起航·浙江”回顾了浙江的红色革命历史,围绕著名党史人物和重大党史事件,阐述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蚂蚁岛精神、海霞精神等一系列源于浙江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三部分“奋楫扬帆·江苏”揭示江苏的深厚红色记忆,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激烈斗争,到抗战时期华中敌后抗战主战场,再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略决战,诠释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奋斗历程。第四部分“烽火江淮·安徽”围绕江淮儿女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展开,深刻总结鄂豫皖苏区红旗不倒、新四军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以及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丰功伟绩。
在本次展览中,中共一大纪念馆精心挑选馆藏珍贵文物资料45件(套),不少文物系首次亮相。展览中展出有向警予、方志敏、周水平烈士亲友等多位革命先辈亲笔写成的家书信札,也有陈乔年的明信片、新四军的上装、臂章和革命战士艰苦战斗时期保留的随身物品。
“这是陈乔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抵发工资的明信片。”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林得菊介绍,1921年到1923年时,陈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当时发的工资不是全部发法郎,另外发一部分明信片来抵部分工资,于是,陈乔年把所得明信片寄至上海汪原放处托汪原放代售,将款项再寄给陈乔年,此物是卖剩下来的。
此次展出的中方志敏遗信写于1935年6月底至7月初之间,是现存方志敏在狱中写的最后一封信。此信是写给当时的“狱友”、国民党元老胡逸民的,主要目的是嘱咐胡逸民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稿送出监狱。
为了配合展览主题,营造展厅氛围,此次展览的形式设计提炼了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和四地红色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展头以云烟、船帆、徽派建筑融合四地红色地标“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江苏南京雨花台”“安徽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既营造“江南水乡”的意蕴,又紧扣江南革命史脉络。展厅二楼中心区域设置了中心展岛,特别选择了四地代表性文物,分别是《共产党宣言》、 南湖红船船模(紫檀木雕)、恽代英致民智书局的手写书信和刘邓大军南线反攻形势图,汇聚视角,突出“红色江南”主题。
新的“新青年”雕塑被置于二楼展厅,这一雕塑是根据《新青年》第8卷第1号封面设计,将革命文物做了艺术化演绎而成。正值暑假期间,展厅里还特设了阅览区,精心挑选四地权威党史书籍和青少年红色绘本,供广大观众翻阅,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观展需求,帮助观众多维度、多形式地感受、理解江南地区红色历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