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笔下的意大利古城,中国观众的审美场所,在“维罗纳”的爱恨交织里见证别样的美育成果
2023-07-30 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大家族经典的对峙出场。张继鹏 摄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很多人担心引进国外音乐剧会对中国音乐剧发展产生破坏,这无疑是一种杞人忧天。”九维文化董事长张力刚接受记者采访时,由他操刀引进的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国内巡演周期将近过半,所到城市几乎场场爆满。张力刚每天看着观众在剧场纵享欢乐,深感这是作为演出人最幸福的时刻,同时让他时刻警醒自己,“温室里长不成大树,中国观众审美的提升,决定了我们只能提供越来越好的作品,而不是让观众屈尊俯就降低标准和要求。”

  与剧院共发力  

“维罗纳”变身审美第一现场

序言后的舞台两头,各自为阵的红蓝两队舞者们走进黑暗隐伏其间,他们虽眉目不清,但伴随每一束强光照射而变化着身姿。直至最后一个音符,提巴尔特从红色所代表的卡普莱特家族里瞬间冲出,茂丘西奥亦从蓝色所代表的蒙太古家族里一个箭步,在他们剑拔弩张到近乎脸贴脸的定格里,开场曲《维罗纳》激昂响起。这部莎翁经典以音乐剧形式,深深唤醒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地——意大利古城维罗纳,在很多忠实剧迷心里,要去哪座城市的哪家剧院看剧仿佛并不重要,只知道自己将赶赴爱恨情仇交织的“维罗纳”。

王徐峰 摄

莎翁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维罗纳群像拉开序幕、罗朱两人之死黯然收场。王犁 摄

张力刚正是为无数剧迷在全国各地搭建“维罗纳”的筑梦人,采访时剧组巡演至江苏南京保利大剧院,剧院的门头直接装点上了“欢迎来到维罗纳”的标语,观众入场时免不了仰头举起手机拍上一张。张力刚戏称其为“维罗‘保’”,胜似为观众兴修的一座美育城堡。进门后随处可见的红蓝元素既成“维罗纳”标准配置,就连负责检票的礼宾制服也精心换成了红蓝两色,衣服口袋里旁逸斜出的一枝玫瑰予人无限浪漫情思。剧院大厅的经典曲目快闪表演、四位主演共同亮相的见面会、舞台专业导览……一系列身临其境的美育策划让张力刚赞不绝口。

“虽然巡演很长也很累,但我们的演员都会尽量配合剧院各种活动,尤其珍惜和观众的见面机会。”张力刚介绍,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巡演时,主演们配合剧院艺教部做见面会时,原以为不会有太多观众,没想到见面会入场资格比正式演出票还难抢,更有从天津、河北、上海等城市专门跑来参加见面会的观众,“观众不仅仅想近距离与演员见面,他们是真诚地想和演员交流对于音乐剧的认知,了解他们台前幕后的故事,现场气氛好极了。”

南京保利大剧院举办主演见面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见多才能识广,剧院在‘社会大美育’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张力刚坚持把各种类型的高品质剧目带到国内,让观众能够不出国门就与世界接轨,“我们尽量保持剧目的全球品质,并不因为成本而以次充好。”比如深受国内观众喜爱的《大河之舞》《王者之舞》就是张力刚引进剧目的得意之作,“同样是踢踏舞,我们只做顶级品牌。”

他认为,观众对诸如芭蕾、话剧、音乐剧、古典音乐、舞剧、戏曲等艺术体验的多样需求只是区别于种类,但其艺术审美都需要到达足够高度。与此同时,“所有剧院都有自己的定位,因为剧院本身就是一个审美场所,所以保证节目的艺术品质是剧院的立院之本。”张力刚表示,之所以在市场上能够生存,最主要的是能够紧紧把握“多赢”,即主办方、剧团、剧院、观众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帕里斯伯爵(右)戏里戏外极具人气。智中Eric 摄

  激活演出市场  

争夺“第一部”的爱与勇气

张力刚表示,这两年从各类民营资本的立项和投资中,可以看到音乐剧在国内演出市场占了绝大部分,“这符合音乐剧作为一种高度商业化剧目的特点,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但他亦坦言,“我们离国外运作成熟的音乐剧市场尚有距离,从制作配套、演员队伍以及市场规模,仍需走很长一段路。”今年由他经手引进的剧目还包括《法语音乐剧明星gala音乐会》《悲惨世界音乐剧版音乐会》,法语音乐剧《唐璜》《巴黎圣母院》《星幻》也将一一进入国内各地剧院,“我相信这些成熟的音乐剧,必将促进中国音乐剧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因为电影的发展告诉我们,一旦学会技术和模式,艺术的主导权一定还是会回到我们自己的手里。”

而眼前这部被剧迷称为“法罗朱”的剧目,此番历经14座城市90场演出,将近4个月的超长巡演周期,这是观众所能肉眼察觉的抢眼战绩。即使是“三年来第一部返回国内的大型原版音乐剧”这一宣传定位,观众其实很难知晓所谓“第一部”究竟意味着什么。张力刚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抢‘第一部’这三个字。”

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显然并非易事,尤其在自行创业十余年的张力刚看来,“能拿钱解决的都已经不是问题了。”比如国际机票,就比三年前至少贵了三四倍,“我们和所有合作伙伴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让原版回归,去激活市场。大家都没有把盈利放在第一位,虽然成本涨了不少,但是最终票价都维持在以往状态。”

罗密欧与朱丽叶舞会邂逅。王犁 摄

现在回想起来,他仍心有余悸,“这件事情成了就是传奇,没成就是灾难。”他介绍,外方一般都要提前一两年筹备演出计划,像这次在三个月内全部完成,对法方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被他比作一次惊心动魄之旅的筹备过程中,剧组舞美设备在回法国途中被果断“截运”到上海……诸如此类一系列积极动作都直接促成了今年3月份刚做决定,5月份剧组就齐刷刷来到了中国。

张力刚介绍,今年在国内市场率先引进“法罗朱”是精心考量的结果。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写了一个发生在意大利的故事,法国音乐人将其变为脍炙人口的旋律,在中国的几度巡演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忠实粉丝,“法罗朱”无疑是一部非常国际化的作品。“这是一个能够引起全世界共鸣的故事,一眼永恒的爱情,冲破一切阻碍的勇气,用牺牲消除仇恨,这可能也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要面临的选择。”张力刚发自内心认同这部剧目,也希望借“爱能拯救一切”的主题,让所有人都放下仇恨和误解,这在今天的世界弥足珍贵。

  靠拢年轻观众  

打造自由澎湃的美育课堂

身为主办方,张力刚对演出市场主力受众有着清晰判断,“中国观众是世界上最年轻、最有活力的观众,他们越来越国际化,甚至大部分都经过严格的‘童子功’艺术训练,所以艺术修养都很高。”与此同时,他认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Z世代”习惯于人机互动等沉浸式娱乐,因此他们对于剧场演出有着审美高、形式感和娱乐属性强的明确需求,“所以我们也在逐步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把节目从经典调整至年轻态,比如此前引进的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就是这样一部充满年轻态的作品,一下子就成了爆款。”

谢幕环节观众“冲台”。张继鹏 摄

目前火热上演的“法罗朱”何尝不是这样一部让年轻人心潮澎湃的作品?“《阳台》《爱》《世界之王》《爱女如玉》等曲目,一听洗脑,久久不散。”张力刚表示,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法式音乐剧,热门歌曲都有传唱和流行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法语音乐剧相比其他音乐剧的鲜明特色在于,正剧结束后的谢幕环节特设返场表演,观众们在第一次灯灭后心领神会地即刻潮涌冲向舞台,待到灯光骤亮,音乐再次响起,便可近距离与演员互动,这一过程谓之“冲台”,不过此般欢乐又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蹦迪”,这在张力刚眼中,更是一种属于美育课堂的无拘无束的自由。

“他们大多是精心打扮的,红蓝衣服已是经典配置,更有模仿剧中人物如茂丘利奥、死神等装扮,大家如同去赶一次盛大的派对。每当这个时候,我都由衷地感到幸福。”张力刚在“法罗朱”上演的日子里,最喜欢在前厅观察来来往往的观众,每一场都能看到拉着行李箱跨城来看戏的观众,其中年轻的女观众占了绝大多数。

“很多人觉得年轻人是因为‘颜控’才来看音乐剧,我不认同,我恰恰认为我们的观众是对剧目发自内心的极度认同。”张力刚始终与年轻观众站在一起,“我想他们都是在人生的某一刻,因为某首歌曲而喜欢上‘法罗朱’,那种巨大的幸福和满足感,正是艺术带给我们的至高享受。”

在上海文化广场的演出结束后演员谢幕。王犁 摄

一条美育坦途:从1场到100场的观演记录

在音乐剧被普及之前,很多人将其与歌剧混淆也不稀奇,这如同剧院在没有演出的时候紧锁大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高不可攀的殿堂形象。在“社会大美育”背景下,让人越发了解剧院作为审美场所应该始终向观众敞开,倒也并非特指物理距离,而在于剧院对于观众追求艺术知识的接纳度。音乐剧究竟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需要大气不喘地正襟危坐,还是在热门曲目前奏刚响起就可以大声喝彩?这都需要剧院和剧目主办方共同帮助观众逐步建立对音乐剧的审美趣味和观演习惯。

以“法罗朱”为例,在2018年起开展中国大范围巡演之前,曾于2012年和2016年先后在上海和北京等极少数城市演出。而今年在九维文化的持续推进下,再次扩展了中国城市巡演版图,有观众制作了此轮巡演城市顺序动线图,却惊觉毫无规律可寻,甚至出现舍近求远的状态,不过这仿佛验证了张力刚所谓三个月的“极限操作”里,“让原版回归,去激活市场”这一信念的不遗余力。

与前几轮异曲同工之处在于,上海和北京先后均有13场演出,远超其他城市平均5场的场次。不消说这两地早已培育出深厚的观众基础,他们浸淫于音乐剧美育,其中很多人却依旧赶赴各地,亲眼目睹“维罗纳”在越来越多的剧院拔地而起。或许他们时刻洋溢着的观剧热情,很大一部分正是美育成果方方面面的鲜活见证。

巡演代理人、经纪人爱德华·弗拉曼斯带领观众走上舞台。本文均为剧组官方供图

●Missy 来自北京 观看超110场

今年7月11日19点30分,Missy准时坐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3号包厢5排1座,这被她称为“最初的起点”。因为就在2016年12月9日,同一剧院、同一演出时间、同一座位上,她第一次观看了“法罗朱”,令人称奇之处在于今年7月11日的这一场,恰巧是她观看“法罗朱”的第100场。截至发稿,她的场次累计到了110场开外。

七年来,2个国家、13个城市、17个剧院,Missy就这么不由自主地追着“维罗纳”跑,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来自音乐剧的纯粹快乐,“时而回想起过往云烟,时而对未来充满期待”,这是“法罗朱”勾起的人生感悟。

●zz1900 来自上海 观看超80场

“第一次看‘法罗朱’是在2012年,音乐、曲目都很好听,记忆点都很深刻,因为就我个人而言,音乐剧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听!所以当时看完后,就一直心心念念期待下次能再来上海演出。2018年终于把它盼来了,那一年的罗密欧——达米安·萨格回归,不仅主演个个出彩,所有舞蹈演员也都很优秀,剧院开展的相关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让我有了跟着看巡演的冲动,于是和志同道合的剧迷朋友们一路随着剧组步伐从2018年跟巡到了2019年。所以今年‘法罗朱’再次回来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选择追下去。”

●Elise 来自上海 观看近50场

“‘法罗朱’能让人从中得到一种爱的勇气。这是莎翁的经典戏剧,又糅合了法国独有的浪漫,至死不渝的爱情能给现代人一些特有的感动。所以我喜欢‘法罗朱’,这些爱与勇气出了剧院,也能带到我们现实生活中。”

●王晨 来自上海 观看超20场

“作为一名已经看过超过20场‘法罗朱’的男性观众,我很自豪地说,这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作品。”谈及喜爱“法罗朱”的理由,王晨有条不紊地列了三点陈述:

“喜爱‘法罗朱’,首先是因为全剧贯穿始终的对于感情的表达,无论是罗朱的爱情,还是蒙太古家的母子情、凯普莱特家族的父女情,甚至于‘蓝家’异姓三兄弟情,以及奶妈和朱丽叶的非血缘关系的亲情,都是真挚热烈的。

喜爱‘法罗朱’,更是因为多首百听不厌的曲目,如《世界之王》《维罗纳》《阳台》《爱》《二十当头》等太多经典,无法穷举。每一首都是让人心潮澎湃,忍不住单曲循环的精品,捏合起来更使得整部作品回味无穷。

喜爱‘法罗朱’,最后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各位参演者唱演俱佳的表现带来了视听盛宴,尤其我的偶像、初代罗密欧扮演者达米安·萨格的回归,更是为这样一部完美的作品增光添彩。”

●张蕾 来自北京 观看1场

在累计观看几十场起步的忠实观众面前,媒体人张蕾今年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抽空观看的一场显然算不上什么,但可贵之处在于她对国内音乐剧市场的细心关注以及独到见解。

“这是三年来第一部引进国内巡演的大剧,曾经看过《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一直呼声很高的‘法罗朱’非常期待。看完觉得的确是不负盛名,它延续了法国音乐剧精巧的舞台和灯光设计,而古典又现代的音乐风格大概就是它吸引那么庞大的年轻群体的密码。

整场演出热度非常高,台上台下互动也非常热烈。演出过程中,观众除了是欣赏者,也有一种情绪的投入和参与感。此外,还有一种感受就是,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文化间的交流和交融是无法阻挡的。借由‘法罗朱’的引进,希望带来更多文化演出交流的好消息,促进国内音乐剧发展,提高国内观众的音乐剧审美水平,培育繁荣国内音乐剧产业和市场。”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