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汉唐遗韵与时代新风——读马婷散文集《静居长安》
□袁恒雷
两年前,马婷将写作多年的作品辑录成《十亩之间》问世,得到广泛赞誉。受此鼓励,她继续在散文领域深耕。她的野心不大,并未将视野拓展到远处,而是在她长期生活的陕西省西安市内外不断行走。恰如雷平阳“像针尖上的蜂蜜”一般热爱云南,马婷将她的爱奉献给了她生活的长安故地。她静静聆听这片土地的汉唐遗韵,用心感受此地城乡发展的时代新风,穿梭其间,自由翻飞,风物感心,笔端流云,是为《静居长安》。
《静居长安》体例鲜明完整,依次为第一辑“长安偶见”——书写她在西安城乡的细致观察,第二辑“长安巧匠”——书写她实地采访的各领域能工巧匠,第三辑“长安风物”——书写西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迹,第四辑“长安佳话”——书写马婷青睐的一系列汉唐名人轶事。四辑佳作互相映衬。马婷忽而在市内感受街巷的烟火气,忽而来了兴致,驱车前往乡野寻访心念已久的古迹。无论哪种情况,都要赞叹她作为一个小女子执行力的坚决,哪怕她一次次在文中说自己很“宅”,可一卷十余万字的寻访笔记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还是展示了她年轻朝气的原动力。
生活在千年古都西安,除却广为人知的大雁塔、曲江、古城墙等西安的地标性建筑外,马婷更喜欢书写那些偶然寻访到的事物——这似乎更能激发她创作的激情。所以她很喜欢“偶见”,即不期而遇。于是,她笔下的湘子庙、冰窖巷、揽月阁、窦府巷、旧书摊等都显得别有意趣。比如在《街巷里的旧书摊》中她写道:“前些日子与几位友人相约在小寨用餐,结束后来了兴致,又一起去了大兴善寺。大兴善寺内樱花正盛,春意盎然,在寺内友人的带领下,观赏了平日看不到的诸多宝物,而后在一番惊叹与沉醉中走出寺庙。思想尚未抽离,便又与那些旧书摊迎面遇着了。”这段描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却由这次与友人的游玩诞生《彼岸花开大兴善寺》《街巷里的旧书摊》等好几篇文章。
所以,真的很惊叹马婷抓住生活细节的能力。她虽出门采风不多,但一旦出门便能以作家的敏感与女性特有的细腻,将诸多他人容易忽略的场景一一纳入笔下。仍以《街巷里的旧书摊》为例,她能看到旧书的独特价值,认为“翻开这旧书,便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自己,与曾经阅读过它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联系”。同时,她能够见微知著,通过对旧书摊和卖书者的观察,看到城市文明的进步。雁塔区在兴善寺西街打造的“西街雅集”,无疑使得马婷对这座与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相匹配的城市文明感到欣慰,“统一的摊位,统一的遮阳伞,不收取一分一毫费用,他们的旧书摊活跃在了兴善寺西街上,成了这条街道最吸引人驻足的一道风景。”
另外,我很推崇马婷对西安城乡诸多领域能工巧匠的实地采访。通过描述他们个人乃至家族的故事,诉说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兴衰史。诸如斫琴师许工、瓦当老先生刘德源、古法造纸传承人刘晓东、核雕手艺人赵秉科赵惠萍父女、锦灰堆传人耿玉洲耿学知父子、杨氏木杆秤第四代传承人杨卫斌、桑家龙灯的集体守护,等等。他们的身上共同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既是对具有上千年历史文化艺术的坚守,又是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体现。不过,马婷在叙述这些匠人将自身手艺侍弄得出神入化的同时,也未回避一些传统艺术面对工业化时代走向没落的趋势——她以自己木匠父亲的经历对比了杨氏木杆秤的发展现状,真可谓感同身受。马婷的父亲早年是受到乡邻万般优待的木匠:“那时农村,其他匠人是不住家的,只有木匠,除了要拿着礼品去请外,还要悉心做好每顿餐食。待做完了活,又要将工钱、礼品端到谢匠的饭桌上来。所以,父亲受惯了优待,又从未出过远门,一下子要与农民工们一起住在嘈杂脏乱的多人宿舍,他始终不能习惯。细想起来,这也是匠人的悲哀。”同样,杨氏木杆秤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在商品市场流通中,木杆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它终是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成为房间内摆设的工艺品……这木杆秤再也不是人们日常交易时的不可或缺之物,可制作它的技艺却那般珍贵,如若失传,又是那般令人心痛。”但透过马婷对诸多匠人的描写,我们对这些传统手艺的生命力又抱有着乐观态度。它们能够穿越千年依然和我们相遇,证明即便它们会淡出我们的生活,但绝不会淡出历史。
还要看到,马婷在西安古城已经是静居的状态了,她对此地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迹与汉唐名人的读评,比起域外的作者显然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她对汉惠帝、汉文帝、汉昭帝等几位西汉君主帝陵的考察,对“曲江流饮”的咏怀古迹,对隋唐天坛的实地踏访,等等,因为其依托扎实的文字功底与“文化苦旅”式的一线手记,生发出的历史文化散文带有她性格鲜明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意蕴。这是因为,她既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来到西安市区或郊外亲临遗迹现场,哪怕遇蚊虫叮咬等挑战,又能结合新时代的情境与古人古韵相互映照,从而实现敬古学古但不拘泥于古境出不来——即摈弃苦吟哀叹,从历史古迹与文化名人的往事中展现出留给后人应有的裨益,从而实现古今的交相辉映。
所以,她笔下的郑国渠、昆明池、灞源等,都能在对历史的咏叹中观照当今的生活,甚至畅想未来。比如在乘兴游览昆明池时她想到:“一边想象着它当年的繁盛,一边等待那吹拂过古人的微风轻轻抚过我的脸庞,从而带来他们的气息。那微风中,似有音律,有诗词,有将士们的呼喊声,有小娘子们的欢笑。或许,它也将留存我的气息,再长长久久地传下去,直至多年以后,又轻轻地抚过另一人的脸庞。”
长安故地拥有太多可资写作的素材,马婷作为一位冲劲十足的青年写作者,将这些古韵今风一一采写,变作篇篇美文存留世间,是彼此的双向奔赴,亦是彼此的幸甚。
袁恒雷:满族,吉林省桦甸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职称,哲学硕士。在《湘江文艺》《中国校园文学》《文学报》《延河》《太湖》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住在乡下的海德格尔》等文集四部。
袁恒雷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