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隐于市”的小说家——朱婧印象
2023-07-30 生活

黄梵

记得那是2009年,我邀食指来南理工的那几天,马铃薯兄弟安排在城里招待食指,酒宴开始了好半天,突见餐厅闯入一个躬身道歉的女子,落座前,她的数次谦恭道歉,引起我注意。她的行为有着与徐志摩《沙扬娜拉》里一样的羞怯和低姿态。她就是朱婧,应马铃薯兄弟之邀来赴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席间,她的寥寥数语让人觉得,她的谦恭是一道防护堤,用来护卫内心的独立见解,谦恭会让人不去深究她内心的想法,那似乎是谦恭等礼数的本意:避免与人起冲突。

后来知道她是被《萌芽》编辑“发现”的小说家,可能是编辑或“萌芽出版”,引导了她早期的小说审美,有十来年,她一直置身青春小说的写作。据说当“发现”她的编辑,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她也紧随其后,让编辑把小说版权迁到时代文艺。记得有一次她谈起此事,言语间流露出文坛少见的感恩之心,说她会一直跟着编辑。我想,就算审美被禁锢在青春小说里,她仍视为那是对编辑“发现”的报答。必须承认,我对她早期小说关注不多,但她作为人的那一面,却令我激赏。现代主义以离奇和叛逆的言行,给中国作家留下好坏参半的遗产。可以说,现代主义中的冷漠,时常也把创造它的作者,变得冷漠。朱婧却以接近东亚文化的迂回,找回了中国式的谦逊、温情、静观。每每谈及自己的作品,她就像在揶揄不入流的爱好者作品,她更愿意把称赞投给别的作家,自谦仍在学习中。“学习”于她,颇似黄庭坚的“读书”,不只是为“成功”下的功夫,更是为不“面目可憎”积攒的修养。记得她也去我的课堂“学习”过几次,我以为,通识课堂于她难有营养,没料到她却说,观摩讲课的激情已是收获之一。等到请她来我校演讲,她摇身一变,由一个自谦自贬的“学习者”,转身为一个文思缜密,善于抽丝剥茧的研究高人。演讲结束时,学生已被她的思考激发起来,团团围住她,舍不得离去。

但这样的良好表现,并未令她愿意暴露在同行关注的辐射中,更多时候,她是用谦恭的礼数,把自己挡在一场又一场邀约的酒宴之外。无疑,她是宅族中的一员,似乎践行着老祖宗倡导的“大隐于市”。这是愿意让声名“低到尘埃里”去的精神自守,却是以极温和的性情,极谦恭的礼数写就的。外人能窥见到的生活无非是,她又带着孩子去医院挂水,有人又在图书馆碰到她,下课后看见学生紧紧跟着她……在嘴上自守的作家很多,但身体力行者甚少,朱婧却以静悄悄的方式,兀自做到了。我以为,做人的端庄,这一出自中国传统对文人的要求,因现代主义的叛逆,已被当代文人丢弃或遗忘,却意外在朱婧身上,失而复得,废而复举,实属可贵。我想,如果没有压力,她大概会像美国作家汤婷婷那样,以讲师身份执教至退休。但这一由做人演绎的未来,也不得不与现实妥协。数年前,她开始跟随何平,攻读博士学位。她的这一选择,使她真正摆脱了青春小说,令她的女性意识苏醒,成为进入现代小说的门扉。她读博期间写的小说,今年已结为小说集《猫选中的人》。她小说的细腻与微妙,与她生活的细腻与微妙,可以形成参照甚至互文,但她的小说不是对原型的摹写,这涉及她小说的生成方式。比如,印象中,她是东方志怪小说或幻想小说的粉丝,这会让她关注人与人关系的神秘机制,她再求助想象力,将之生发出来。

海涅曾认为:康德没什么生活故事。因为他既无生活,也无故事。我以为,海涅的未言之意是:那一切只在康德的精神生活中。我谈论朱婧时,面临类似的困境。若谈生活故事,她的求学、留校、教书、研究等,她的成家、育子、旅行、聚会等,皆是标准化的,并无鲜明的故事性。我以为,这是性格使然。隐忍、退避、谦恭的性格,令她的生活选择会退出一切冒险之举。记得有一年,南京作家与无锡剧场集体签约,我和她等一行人坐车去无锡,路上我与黄孝阳发生了一场辩论。事后,她表达了对这场辩论的羡慕,同时自省道,若换了她,她是没有勇气公开与人辩论的。她把一切争辩,从嘴上撤入内心。这让她的那颗独立之心,会更彻底地投入精神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纯粹的精神之人。她读博前一直研究电影,乍看是个研究选择,实则是内心对生活丰富性的渴求。以我的观察,迷恋电影的人中,生活单调的居多,电影容易成为他们生活故事的代偿。

有次聚会时碰见她,我聊起教书的趣事,说每学期总有男生下课后,陪我一直走到地铁站,走一路问一路……我的话成功引出了她的趣事。下课后陪她去地铁站的,皆为女生。路上,她和女生更为超凡脱俗,两人一前一后,一言不发。有个女生整整一学期,满足于默默地送老师去地铁站。我以为,那是一个真正懂她的学生。她的严谨、细致,会把说视为思想的深思熟虑,而未能说的那些,却是更广大的世界,只能靠灵犀相通的沉默去感受。据说,她着装最隆重的时候,是去上课。我想,这可能是她心目中,能给予学生的最高礼遇,而授课的一切审美趣味,也可以借着这一沉默的身教,额外发挥作用。

黄梵:诗人、小说家、副教授,出版有长篇小说《第十一诫》,诗集《月亮已失眠》,理论随笔集《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等。

黄梵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