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两千公里,“5G+AI”国产机器人如何完美打破时空限制?
2023-07-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上海与宁夏相距两千公里,飞机加公共交通单程就要花费近7小时时间。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免去患者异地就医的不便,又能帮助专家节省时间成本;既能突破时空限制,又可以有效地实现医疗资源扩容?近日,一个“机器人5G+AI超远程手术”方案,让这一切成为现实。

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的5G+AI超远程精准妇科机器人手术指挥中心,华克勤教授正紧盯屏幕、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人控制台。这一次,她带领其团队成员为一位远在千公里之外的宁夏女性患者进行手术。约2小时后,这例上海首例5G+AI超远程国产机器人微创手术顺利完成。

  == 打破两千公里时空限制 ==  

千公里的那边是患者和当地医护,而这边则是上海专家团队。

患者王阿姨今年50岁,8年前在体检时发现子宫肌瘤。当时王阿姨没有身体上的任何不适,也没有引起重视。今年7月,王阿姨被诊断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合并贫血,需进行全子宫切除术。

与宁夏的人口规模相比,宁夏优质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得知上海与宁夏已开展医疗卫生合作近十年,王阿姨渴望得到上海专家的微创手术治疗。另一方面,当地医生也渴望得到上海专家面对面的指导,尤其是手术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此次超远程手术过程中,两地之间有庞大的数据传输,如何保证两地医生视频连线及手术过程同步流畅,术中关键步骤操作无误等环节呢?

记者在现场看到,华克勤教授及其团队此次操作的这款上海微创公司自主研发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款运用5G+AI技术实现超远程手术的四臂腔镜机器人,其核心软、硬件已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了自研自产,成功实施“跨越千里”的手术。与此同时,5G+AI技术确保了远距离数据实时采集传输的实时性、精准性、高速性。也就是说,华克勤教授通过高清视野辅助,在机器人平台开始操作的那一刻起,接受到指令的机械臂就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了千里之外的患者身上,精准灵活地完成了解剖、分离、切割、缝合等各项手术动作。

手术中,两地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零卡顿”的远程连线实时探讨方案、调整器械,整个手术过程高效、流畅、精准。

  == 打破国外技术产品垄断 ==  

从目所能及的患者到超远程手术,这是又一大步的跨越。“5G+AI服务再升级,成功在异地高难度妇科手术上实现了突破,是医院在智慧化道路上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姜桦说。

记者了解到,基于上海市科委的重大课题,妇产科医院参与了这款国产多孔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妇科临床应用的研发过程。“从手术机器人的尺寸体积,到切割止血等精细操作动作,我们团队参与了研发的过程,给出了最直观、最真实的系统性评价。”华克勤教授告诉记者,临床专家团队在与工程团队的不断交流碰撞中,促进产品迭代升级,实现了国产多孔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妇科手术患者中,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祖国的东部到西北部,上海医学专家与5G技术、AI技术及国产机器人的完美融合,更好地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