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服务平台·暑期热线|花80万就可“包办入学”名校?警惕升学诈骗套路
2023-07-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家长们难免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甚至挖空心思托人找关系,想让孩子读名校、接受优质教育,因此暑期也成了升学诈骗案件的高发时期。60万可免高考进大学、65万能转到心仪学校、80万换热门小学入学名额……真的有这种花钱就能“包办入学”的事吗?此类升学诈骗的“套路”又该如何避免呢?

  案件  

    升学诈骗并非手段高明,而是“正中下怀”  

记者获悉一起案件,被告人肖某打着“有社会关系”“认识领导”等旗号诈骗多人,犯罪手法虽不高明,却仍有不少家长轻易上当。

骗局一:60万,买了一份不会到达的录取通知书

2022年2月,林妈妈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肖某,肖某声称自己在教育咨询方面有特殊资源,可以为小林安排免高考进入某中外合办大学就读,并向林妈妈索要人民币60万元。6月份,肖某告知林妈妈入学已经办妥,因疫情原因通知书延后发放,直至9月初,各大高校都陆续开学,但小林仍未接到录取通知书,林妈妈感觉被骗后报警。

骗局二:65万,外孙并没有成功转到心仪学校

2022年7月,蔡阿姨的外孙小魏因为马上要升初中了,当时择校摇号没有被选中,家里人就想托人就读W中学。蔡阿姨找到陈某,陈某介绍了肖某,称肖某之前帮很多小孩办理成功入学。肖某向蔡阿姨索要了人民币65万元,承诺帮小魏办理入学W中学的相关事宜。后肖某以“学校调档”“补办入学”等理由拖延,直至8月31日,小魏收到对口学校电话,询问为何不来报到,蔡阿姨一家才察觉不对。

骗局三:80万,却换来“择校自由”的美梦破碎

2022年4月,张女士经人介绍认识了肖某。肖某自称手上有包括教育界在内的不少人脉,平时还会投资些石油生意,可以帮助各阶段的孩子实现“择校自由”。一听到这些,心动的张女士不由得对肖某更加亲昵。肖某信誓旦旦地向张女士保证:“孩子就要从小抓起,上名校我这边肯定没问题,不过少不了一些咨询顾问费、请托交际开销费用。”

一边是肖某信誓旦旦的保证,一边是对孩子日后可能会居于人下的担忧,张女士稍作衡量后,便先向肖某转账了80万元。与此同时,肖某也要求张女士将孩子的入学简历和面试视频发给自己,作为入学参考资料。除此之外,肖某也会时不时跟张女士透露些入学的进展,这也使得张女士对她更加放心。 

随着9月开学季的临近,孩子入学的事情却迟迟没有音信。每次给肖某打电话,对方却都以手续正在审批、在等领导消息等理由搪塞过去。看着别人的孩子都在为入学上课购置新文具做准备,自己的孩子却只能呆在家里,张女士愈发焦急不安。在张女士不断追问之下,肖某终于承认,自己并没有所谓的教育界“人脉”,那些钱款也都用作平时花销和偿还债务了。愤怒的张女士随即前往派出所报警。

当谎言被拆穿,被害人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此类案件诈骗分子索要的“咨询费”“疏通费”的数额往往比较高。而肖某正是通过此种手段,诈骗金额高达人民币360余万元。闵行区检察院认为,被告人肖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钱款,共计人民币360余万元,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涉嫌诈骗罪。闵行区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肖某到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从轻处罚。被告人已赔偿部分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可酌情从轻处罚。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人肖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

  法官提醒  

    注意升学诈骗的三大“套路”  

法官表示,犯罪分子利用家长想让孩子读名校的心态,专门寻找家庭环境优渥,对优质教育有追求的被害人,编制各种谎言,使被害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搞定”学校名额,以“赞助费”“咨询费”“关系费”等各种名目骗取钱款。法官总结了以下三大“套路”,提醒家长面对类似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套路一:谎称有特殊教育资源等,打着教育咨询的旗帜,与被害人签订顾问合同,非法敛财。本案中,被告人与多个被害人都签订了《顾问服务合同》,看上去很规范,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毫无法律保障。

套路二:谎称认识多所大学招生办老师,可以安排免高考上大学。本案中,小林是香港居民,需要参加港澳台联考,被告人则利用小林一家不了解招生政策的信息差,谎称可以安排小林进入各大高校读书。

套路三:有些不法分子则会冒充招生部门工作人员,谎称有内部名额、指标,并伪造相关审批表、教育部批复等文件,诓骗被害人,待考生误以为已经办妥入学事宜,犯罪分子早已卷款潜逃。

  法官支招  

    如何避开陷阱不踩雷?  

法官表示,首先要保持理性分辨真伪。在办理入学、升学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听信别有用心的人所谓“有关系”“特殊渠道”的说法,将孩子的“入学”大事寄托在旁门左道上。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

法官指出,很多骗局就是利用了家长信息闭塞,不了解学校招生信息的弱点,骗取家长的钱款。实际上,可能自己孩子的能力已经符合学校的招生要求,通过正规渠道即可以入学,但由于家长的冲动盲目,最终遭受损失。

“升学诈骗层出不穷,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来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家长一定要有防备之心,一旦发现不对之处,保存好证据,立即报警,尽最大可能挽回经济损失。”如果发现自己已掉入陷进,法官也提醒家长要及时止损寻求帮助。

  ==  记者手记  ==  

升学诈骗的背后

对孩子的错误示范更是后患无穷

这类升学诈骗的案件,无非就是利用了家长们的侥幸心理,有些谎言根本经不起推敲,但仍能屡屡得逞。究其原因,这些拙劣的骗局往往是因为家长自己的焦虑心理才变得看似“高明”和“可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家长更应理性看待校际差异,多多陪伴、多多鼓励,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方向。而不是让孩子们觉得“通关系”“走后门”才是升学的捷径,如此“择校”本末倒置,不仅失去了教育的初心,可能也会面临法律的严惩。

需要引起广大家长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即便真有通过付费“包办入学”的机会,该行为也会涉及违法。如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收取钱财让他人子女就读指定学校,该行为属于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数额较大的情况下可构成受贿罪,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提供钱财的家长们也可能构成行贿罪。

对待升学问题,家长们要警惕“特殊渠道”“关系户”等骗局,以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又耽误孩子正常入学。除此之外,更要摆正心态,引导孩子在相关政策下,通过公平竞争为自己赢得理想的就学机会。不要让这种“走捷径”的不诚信行为对孩子造成错误示范,否则其不良影响会后患无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