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调研|00后职业选择更兼顾人生体验与兴趣,《2023毕业季上海青年大学生就业心态》出炉
2023-07-31 青年

【编者按】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持续在“找问题、抓整改”上求真务实,在“破难题、促发展”上真抓实干,推动主题教育持续走深走实。青年报·青春上海即日起推出“青年大调研”,聚焦青年议题的破题和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大学生呈现较为积极的就业态度和较强的责任感,随着在线新经济等的蓬勃发展,众多新兴职业应运而生,当下的年轻人对新职业接受度较高,00后职业选择上更兼顾人生体验与兴趣。不过,大学生对于择业时缺乏对专业、行业和自身情况的研判,也容易引起就业同质化而产生竞争加剧的趋势,这需要警惕和正向引导。这是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23毕业季上海青年大学生就业心态及风险研判》中揭示的。

 呈现较为积极的就业态度和较强的责任感 

当前就业形势下,“考研高考化”“学历内卷”等话题频上热搜,一定程度反映了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心态和情绪。就业心态一般指面对职业理想、职业选择的心理特征、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是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全面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态,是因势利导做好就业价值观念引导和就业服务的重要前提,也是确保风险可控、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今年上半年开展《2023年上海市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依照全市高校毕业生学历层次,采用等比例分层抽样法,发动第三方机构以及部分高校团组织,获取基本覆盖全市所有61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效样本2369份,约占应届毕业生总数1%。另抽取非应届生有效样本767份,作为对比参照,力求比较科学全面地反映本市大学生就业心态特征,并及时发现值得关注的风险问题。

结果显示,大学生呈现较为积极的就业态度和较强的责任感。对待就业的态度上,51.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属于“平和心态,随遇而安”的“和解青年”,38.7%认为自己属于“奋斗心态,积极进取”的“上进青年”。

择业考量上,52.9%的毕业生同意“在择业时考虑社会需求,力求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工作意义理解上,选择依次为解决个人生计(27.7%)、人生必经阶段(26.9%)、实现个人理想与个人自由的工具(17.9%)、履行家庭与社会责任(15.8%)。

经分析不同群体发现,文科毕业生对“我的专业很容易找到工作”的认同度显著低于理工科毕业生;非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在“我相信我毕业时能找到工作”的认同度低于双一流院校毕业生。

 对新职业接受度较高,呈现多元职业兴趣 

随着在线新经济等的蓬勃发展,众多新兴职业应运而生。此前,中国青年报社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00后对新职业感兴趣,其中37.4%非常有兴趣。本次调研也显示,上海毕业生最感兴趣的新职业排名前五分别是:短视频内容创作者(55.1%),公众号、微博等全媒体运营人员(48.8%),密室策划师、宠物摄影师、旅拍策划师等(37.4%),网络文学写手(33.4%),新兴互联网科技从业人员(26.6%)。

调研还显示,总体上超七成毕业生选择一毕业就留沪就业。按生源地群体分析“毕业及毕业5年后期待”发现,来自中小城市或农村的毕业生中21.9%选择一毕业就回老家工作或其他中小城市发展,34.6%选择毕业后在大城市攒够钱后回老家或去其他中小城市发展。

当00后开始成为本科毕业生主体,“00后整顿职场”成为网络调侃话题。此次的调研发现,00后毕业生参加实习或兼职的比例(55.2%)显著高于“90后”(41%);热衷“反向背调”,在找工作前会通过实习、报班等途径多渠道调查雇主,为自己的求职择业提供参考、做好入职前的预案。

00后职业选择更兼顾人生体验与兴趣,认为工作是“人生体验”和在选择工作时首要考虑“个人兴趣”的比例均高于90后毕业生群体。收入期待相对较低,42.6%的00后毕业生对毕业后的第一份月收入期待在8000元以上,显著低于90后(64.2%)。

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介绍,对比《2020年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中有关就业心态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就业预期有所妥协,与2020疫情刚开始时的21.7%相比,2023年44.4%的大学生愿意因为疫情原因放低自己的求职预期,择业标准趋于理性务实。

对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最期待得到的就业指导内容分别是岗位和投递方式等就业信息(58.6%),简历修改、面试培训、求职心理与技巧等求职策略(56.2%)。在寻求就业信息时,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渠道来源(多选)依次为校招、宣讲会(58.4%),用人单位的官方网站、线上招聘会(52.2%),本校的就业信息网站(47.4%),以及第三方的招聘APP或网站(42.3%)。值得关注的是,有5.4%的毕业生已经开始利用直播带岗和云端服务等创新方式获取就业信息与辅导。

这一点在记者日常采访中已多有佐证。今年,除了就业指导中心,还有不少高校共青团也积极参与进直播带岗的促就业行动中,立足青年求职、就业、实践多维度的现实需求,整合校企资源,探索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新路径,在全力服务青年就业中,结合“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依托就业引航计划、实习“扬帆计划”、社会实践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聚焦“新城区”,抓住临港、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人才需求,激励青年学子投身建设,服务国家发展。

  建言    避免就业同质化竞争加剧  

课题组指出,调研中还是发现“央国政”择业趋势明显,初次择业多倾向于选择公务员、事业编制等,并导致“考公热”“考编热”等就业现象。同时有“就业去向扎堆”的趋势,由于择业时缺乏对专业、行业和自身情况的研判,一味倾向选择大城市、大企业、热行业,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偏远中西部地区企业和创业等缺乏热情和意向,这容易导致大学生就业的同质化竞争,易挤压就业空间、限制就业规模,继而影响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点需要加强正向引导。

同时,部分毕业生存在求职上态度不积极,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选择“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无奈躺平”的最多,其次分别是“生性平淡、不喜竞争”“害怕竞争、自我逃避”以及“所学专业找不到好工作”等。

课题组认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在其有限实践经验中、如遇到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等体验感觉时,容易产生各种困惑、乃至自我怀疑,影响就业心态和行为。此外,在网络互动、多元信息冲击下,易催生消极就业心态的“从众心理”“放大效应”,从而引发心理和社会问题。

再者,对部分毕业生就业行动不够积极的群体不可忽视,如有家庭支持、主动选择并有效规划,或许有助于其更高质量就业,若没有有效支持保障和指导规划,则该群体极易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从而导致“懒就业”“不就业”的发生。

为此,课题组也给出一些建议锦囊——首先是从观念入手,培养青年积极的就业意识。各高校应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强化职业体验、增强职业认知,化解就业观念偏颇、缺少职业发展规划等问题,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妥善调整择业标准与预期。

同时,共青团可以联合各高校资源,创新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方式,推动建设多方联动的“云端服务、云端直播、云端招聘、云端推动”等青年喜闻乐见的线上渠道和平台,为青年送岗位、送指导、送信息,畅通就业渠道,并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发挥高校辅导员、学生社团和校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上的作用。各类媒体也要积极传递积极信息,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就业氛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