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继去商场看展后,年轻人现在都喜欢去商场看戏了?
2023-08-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郭容/图、视频

随着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看戏早已经不是文青们的专属,如今越来越多的剧场入驻商场,不断满足着人们对文化体验的多元需求。不同的主题,丰富的剧目,多变的方式,轻松而不失格调,让这些商场中的剧场受到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追捧。

  闹猛喜剧团@北外滩来福士广场  

周末,位于虹口区的北外滩来福士广场的城市集市分外热闹。这个以上海弄堂生活为主题特色的集市的2期已于近日登场,除了逛吃逛吃之外,还增加了不少新的项目,其中就包括了上海滑稽剧团推出的全新厂牌“闹猛喜剧团”的专属剧场,首部海派互动体验剧《欢迎入戏》正在这里精彩上演。

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虞杰告诉记者,《欢迎入戏》取材于一部上海滑稽剧团的经典作品《好孕36计》:“我们将故事的‘核’保留了下来,其它部分则根据新的剧场和受众,做出了新的变化和尝试,比如改成戏中戏的结构,增加互动环节,观众参与演出……两周下来,‘笑’果很不错,甚至超过了预期。”虞杰口中的“新的受众”,指的正是年轻人,目前在每场观众中的占比为8成左右。

剧中,小娘舅这个角色由90后青年演员何立鸣担当,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诸多与观众的即兴创作中,表现亮眼。虞杰表示,在“解放天性”的过程中,对演员来说是一次新的成长历练,根据观众的不同反应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对观众来说则是获得更多多巴胺的有效途径,让自己沉浸其中成为了喜剧人物之一。在共创中,共享欢乐。

上海滑稽剧团团长凌梅芳把《欢迎入戏》作为滑稽戏进入年轻市场的重要一步。原来早在两年前,上海滑稽剧团就在城市集市的1期做过一些片段式的互动演出,结果很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人。所以此次将这些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和元素都考虑了进去,希望可以吸引到更多年轻观众。“我们发现,有很多潜在观众并没有进剧场的习惯,商场则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流作用。”凌梅芳说道,“除了网上售票,我们在城市集市的多个地方都张贴了海报,上面印有购票二维码,很多人就直接扫码进剧场了,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的。”

散场,在剧场门口,记者遇见了好几个等着和演员合影的年轻粉丝,00后上海姑娘小周就是其中之一。她表示,自己从小就是看着上海滑稽戏长大的,所以知道这里有新开的剧场后就立刻追来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参与感比较强,喜欢沉浸式体验,在今天的剧中,我也临时演了其中的一个角色,很过瘾,希望下次‘二刷’的时候可以尝试另外一个角色。”

据悉,《欢迎入戏》的档期已经排到9月份了,之后会定期上新为该剧场量身定制的作品。在8月,这里还会尝试推出亲子场。

  开心麻花@南翔印象城MEGA  

2020年8月,上海第一个开心麻花剧场落在了嘉定区的南翔印象城MEGA,是一个标准的中剧场。如今,3年过去了,这里早已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喜剧地标之一。与传统剧场的节奏不同的是,这里的更新速度是以周来计算的。记者打开购票网页,可以看到一个月内四五部戏的票子在同时售卖,让看戏就像点菜一般日常。

“作为开心麻花在上海的第一个剧场,我们在选择剧目的时候也会尽量选择‘上海首演’,比如8月4日这周的《开心聊斋•三生PLUS》就是。”开心麻花上海剧院演出部总监吴泓达指着张贴海报说道,“剧场刚开的时候,开心麻花的粉丝从各区涌来,占了大头。渐渐地,商场周边居民的数量也开始多了起来,由商场带来的红利很快就显现了出来。我们之所以只安排在周五、周六、周日演出,主要就是考虑到周末商场客流对进入剧场消费的高转换率,所以每场演出我们的上座率都保持在8成以上,25岁到40岁的观众是主力军。”

开心麻花剧场院线总经理文娟告诉记者,目前开心麻花在全国超过10个城市落地11个标准剧场和23个戏剧新空间,其中过半都位于商圈或商业综合体中。“都市青年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单位时间内谁能提供更丰富、更便利的产品或服务,谁就能赢得客户。我们希望通过完善的业态组合降低观众看戏的时间成本,观演、购物、美食一站打卡,这样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会更过瘾、更解压,从而推动戏剧破圈,让看演出成为年轻人高频次的日常消费。”

近日在北外滩来福士广场的城市集市,开心麻花也新开了一个戏剧新空间。对此,文娟表示,年轻观众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你看我演”的传统观演形式,他们期待更多的互动、交流乃至对戏剧故事和空间的“支配权”。剧场进入商场,这种新空间演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关系,在演出空间选择上更为灵活,也符合当下年轻人体验式消费的消费趋势。面对这种趋势,开心麻花在新空间演艺产品的创作和空间运营上,都有战略性的规划。新空间戏剧体验不是简单的“戏剧+吃喝玩乐”,观众以什么样的身份或者视角加入到演出中,观众如何与演出空间发生互动、在看戏的同时获得新鲜体验,而这些体验又不破坏故事表达,都是他们一直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商场等各种空间进行的,具备强沉浸感、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戏剧形态,将是未来新消费的一种。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已经成为和标准剧场产品、标准剧场运营同样重要的板块构成。

  造梦盒子@天空万科广场  

今年2月,全国首家专业家庭音乐剧场造梦盒子落地青浦区的天空万科广场,作为集互动、艺术、娱乐、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家庭音乐剧场,拥有超过30部世界经典童话和中国经典童话改编的家庭音乐剧,虽然才运营了5个多月,却已经吸纳了不少大粉丝和小粉丝,每次正式开演前的巡游环节更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特色节目之一。 

造梦盒子联合创始人吴鹏告诉记者,早在2019年,造梦盒子就已经成立了,当时和所有的民营剧团一样,需要通过临时租借剧场来进行演出,从场地租金、物流成本、用户服务、客户粘性等多方面来说,都不适合剧团的长期发展,于是,拥有一个自己专属的剧场成了当务之急。

“我们做的音乐剧的细分市场是2岁到12岁孩子的亲子家庭,对这些80后、90后年轻家长来说,遛娃是刚需,看戏是非刚需,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可以提供一站式吃喝玩乐服务的商场肯定是最佳选择。”吴鹏说道,“现在的年轻父母更加注重高质量亲子陪伴,遛娃模式更加倾向于和孩子共玩共学的沉浸式,青睐于有独特个性化的体验,将寓教于乐的家庭音乐剧落在家庭常规出行的场景中,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造梦盒子除了拥有一个200个座位的小剧场之外,还配备了精灵美妙声音修炼室、小精灵艺术展、亲妈茶话会、亲爸俱乐部等多种跨界空间,在吴鹏看来,这些也都构成了孩子和家长的社交新空间,大家在这里因为相同的爱好而成为“搭子”,还会相互推荐别的剧目,约定下次一起去观看,这些都是在传统剧场里比较难实现的附加值——不只是剧场,更是“聚”场。“就目前观众的构成,我们统计了一下,青浦外的粉丝占1/3左右,不少都是从浦东、静安、徐汇等外区赶来,在商场新积累的青浦观众占2/3左右,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另外,我们也在逐步和青浦当地的公立和私立学校在观剧和培训方面建立合作,专业的演出和教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受到大家的喜爱。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耕与商场合作的模式,将相关服务做得更好。”

  流量密码的双向奔赴  

“将小剧场放在商业中心内,在地理位置、客流量上都有着先天的优势,对于剧目的宣传拥有核心的优势;而小剧场的内容属性恰恰填补了商业中心近年来寻求的差异化,双方对彼此的赋能可见一斑。”城市集市创始人鲁敏说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城市集市的2.0项目中,已经入驻剧场的有2个,除了虹口区的北外滩来福士广场之外,还有一个在长宁区的龙之梦城市生活中心,而即将在下半年于杨浦区五角场合生汇落地的新项目,更是涵盖了4到5个不同剧场及餐秀等娱乐体验业态内容。 

那么剧场进商场,是不是叫好又叫座呢?鲁敏透露,城市集市旗下合作的剧场单月演出场次都可达到25场。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小剧场单场次容纳人数在200人左右,相比大剧场或者电影院,上座率更有保证(据统计平均上座率达92%);在场次数量上也明显高于大剧场或者电影院,而在票价上小剧场的票价从199元-599元不等,客单价明显高于院线,也与大剧场的票价定位差距不大。所以,从上座率到演出场次,整体的票房销售其实都高于其他同品类业态的销售数据。

“与剧团的合作给商业中心带来了明显的差异化内容,从而吸引到了更多匹配的客群进入整个商业体带动消费,这是目前所有商业人在寻求的优质资源。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多新的演艺、娱乐、交互体验业态的合作伙伴,希望打造成集餐饮休闲、潮流零售、文化艺术体验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创意空间。”鲁敏说道。

南翔印象城MEGA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入定制化的品牌开心麻花就是希望带来超越传统的全新购物中心,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吸引更远端的顾客到达,让顾客的停留时间更长:“如何进行招商和业态规划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因此我们在筹备前期就积极对接国内顶尖的这些演艺机构,最终选择开心麻花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之相对的只有超大的体量,才能满足演出场地的需求,因此项目建设初期就提前规划建筑空间形态,在满足剧场需求的同时,可以实现更大的多元利用。南翔印象城MEGA开心麻花剧场面积3358㎡,座位751个,灯光音响设备齐全,拥有27道可升降吊杆。辅以排练厅一间,兼具创作、排练和培训等功能。剧场适用中小型演出、高端会议、文化讲座等各类活动,前厅配套400㎡咖啡轻餐、零售文创、文娱体验空间。经过3年的养成,这里已经成为了都市家庭、情侣、白领、儿童等客群打卡的全概念新生活地标。”

  == 记者手记 ==  

剧场入驻商场,意味着戏剧离日常更近了一步,离观众更近了一步。这次采访遇见的不少年轻观众都是头一次进剧场,他们纷纷表示,对于原本没有看戏习惯的人来说,走入剧场的契机很重要,而这些开在商场里的剧场,正好提供了这样的良好氛围。

在采访中,“观众需求”被反复提及。正如法国戏剧理论家萨赛对于戏剧本质的认知: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上海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戏剧观众拓展,尤其是年轻观众拓展,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英国著名艺术管理顾问海瑟•迈特兰认为,观众拓展是一种需要详尽计划的过程,能够在个体与艺术之间建立起关联性,并将观众拓展分为四个方向,即“专注于发展既有观众与机构目前活动之关系、替既有观众发展新活动、替既有活动发展新观众、替新活动发展新观众”。可喜的是,这些共识正在被一一实践:建剧场只是第一步,先进的运营理念和优质的演出内容,才是持续的根本。未来可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