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17.6%!这不是孩子在闹脾气,“如何读懂孩子的心”亟待关注
要读懂孩子们的“心”,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受访者供图
害羞又情绪化的4岁萌宝、“挤眉弄眼”做怪样的小男孩、不想上学甚至自伤的青春期女孩……当儿童青少年遭遇心理问题怎么办?最新出品的两部微电影给大家补上“心理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卫健委项目的支持下分别完成了两部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短片——《知情解意》《如何不为情所困》,于昨日正式向社会发布。专家指出,社会情绪与儿童本人的脑功能有关,也与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要读懂孩子们的“心”,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是闹脾气还是情绪出错?
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小莉不想上学,甚至情绪失控、出现幻觉、自伤。故事中,在重重压力下成长的小莉一度被误解,原来她长期受情绪困扰导致出现一个经常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情绪症状——解离性障碍。
在心理评估和诊断后,小莉开始了长达一年的个体形式的心理创伤治疗和团体形式的心理治疗,慢慢痊愈,最终重新回到校园。重返课堂那一刻,老师和同学们用特别的仪式欢迎小莉的回归,大家一起双臂交叉拍打双肩,用这种稳定情绪的“蝴蝶拍”拍走恐慌和焦虑,情节感人至深。
小学生黄新出场时是一个容易对家长发脾气、学习马虎、爱打游戏,而且经常“挤眉弄眼”做怪样的男孩。小黄新的故事讲述了两种学龄期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这两种障碍会对患儿的生活、学习、家庭和社交以及未来的发展造成损害。小黄新经过心理检查和治疗后,症状很快缓解,成了一个阳光的孩子。
另一个小故事中4岁的萌萌是一个在外害羞、不会分享,在家则情绪化、依赖强的孩子,心理专家对萌萌的父母进行教养技能的培训,萌萌也参与了学龄前情绪管理培训,在共同努力下,萌萌逐渐变得开朗、独立了。
孩子们怎么了?到底是闹脾气还是心理出状况了?微电影《知情解意》为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视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完成。该短片围绕3个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成长故事展开,讲述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故事。
“我们通过短片呈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的常见心理问题或障碍,通过人物故事,展现了心理问题背后的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介绍了这些心理问题或障碍的主要原因及评估、干预、治疗的常用方法,还阐释了心理障碍背后的脑科学机制。”项目负责人、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张劲松告诉记者。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亟待全社会关注
事实上,像小莉、黄新、萌萌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亟待全社会关注。记者了解到,2020年我国儿童精神科专家首次发布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全国流调数据,在6-16岁的儿童青少年中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为17.6%。尤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心理障碍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6.4%。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消极后果甚至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冲动、抑郁导致自伤、自杀,情绪失控导致伤害自己、他人或危及社会的行为,并影响至成年。此外,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每个孩子,而且关乎每个家庭幸福,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张劲松告诉记者。因此,心理健康促进应从儿童开始,科普宣教是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方面。
张劲松的研究发现,面对不良应激事件尤其公共危机事件,儿童的情绪容易受到影响,在疫情期间原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的情绪更容易波动、消极,学会在遇到不良事件时调整好情绪是做出恰当应对的前提。
“社会情绪与儿童本人的脑功能有关,也与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但儿童及很多照养人和教育工作者还缺乏相关的知识和具体技能。” 张劲松坦言。
== 关注 ==
如何真正读懂孩子的心?
为了真正读懂孩子们的心,除了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外,沪上学校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渗透学校各项育人工作中。
同时发布的另一部微电影《如何不为情所困》取景是在浦东新区的某中学,这部短片则以纪录片形式真实介绍了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开展的“儿童青少年情绪管理和应激应对”医教结合项目,该项目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项目心理和精神卫生-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一个重要部分。
“两部微电影就是为大家补上这一‘心理课’。从不同角度展示如何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一是在广大的普通儿童中开展以情绪为核心的心理健康促进,提升情绪管理能力,降低情绪问题的发生以及在应激事件发生时调整情绪冷静应对;二是介绍几种常见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干预方法。”张劲松说。
微电影的背后,事实上有着来自校园以及各方的支持。参与微电影拍摄的浦东某中学负责人坦言称,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发现不少心理出了“状况”的学生。“如何尽早识别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读懂他们的心理,以及如何保证老师的心理健康,都是我们需要共同关注。”该负责人坦言,目前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同时学校也和医院联手,加大培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学会识别情绪、管理情绪以及在应激事件发生时沉着应对的策略。
“我们希望能共同努力,创建有利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环境。”该负责人表示。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