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事务工作者郭明:在啃“硬骨头”的过程中,不断将自己变成“更硬的骨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今年是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成立20周年,也是该中心副总干事郭明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第二十年。这20年来,郭明看到行业里有过很多来来往往的人,但她始终坚守在服务青少年的岗位上。在她看来,服务一名青少年就像播撒一粒种子,播撒的希望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激励她继续努力、前进。
聚焦青少年权益保护
推动法院家事工作形成服务规范
郭明在大学期间专攻社区工作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因为专业对口,2003年她顺利进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试点区工作。当时,由于相关工作在全市也仅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经验可以参考,郭明也和大家一起慢慢摸索,从一线社工开始做起。起初,她负责辖区内为进一步就学就业的青少年服务,包括困境青少年帮扶关爱、失业青少年联动资源、不良行为青少年行为矫治、社区志愿者发展联动等,在社区、学校等场域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
同时,她也关注儿童人身和隐私安全议题,针对被欺凌、被性侵,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的儿童案例,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领团队打造系列儿童自护课程,在预防欺凌、预防性侵、网络安全、生命安全等方面倡导安全自护意识和应对策略,使儿童直接获得识别和应对危机的方法,提升自护能力,同时向家长传授配套家庭自护教育技巧。该课件已连续多年走进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爱心暑托班”,为广大儿童筑牢安全自护防线。
从2019年开始,郭明又开拓参与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家事工作。自投身家事纠纷化解工作以来,她参与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委托案件105件。通过家事调解、心理疏导、担任探望监督人、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对青年夫妻冲突进行干预,化解家庭纠纷,修复家庭关系,并对离婚纠纷、抚养纠纷、探望权纠纷等案件中涉及的年满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开展单独调查访谈,综合其个性性格、身心状况、成长经历、居住环境、抚养现状等因素形成评估报告,维护处于婚姻关系冲突中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在处理这些涉未成年人的家事案件纠纷化解工作时,每个家庭各有各的症结所在,往往情况复杂且状况百出。郭明和团队需要耐心分析每个家庭都的不同情况,并形成针对性的工作方案。还要不断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做出调整,比如对于夫妻离婚后的抚养权问题,在民法典颁布后,明确规定需要向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征求意见。 郭明曾遇到过一个特别的案例:在一审时孩子未满八岁无需征求意见,但到了二审阶段孩子正好满八岁,需要听取孩子的意见。法院就委托家事团队做一次专业的儿童意愿征询。
由于孩子刚满八岁,当时郭明和团队做了很多的准备,处理起来非常小心翼翼。当听到孩子说:“六岁的时候他们就要离婚,没有人询问我的意见。现在我已经八岁了,终于有人来问我了。”这句话让郭明至今仍记忆犹新,如此清晰、成熟的表达让她觉得,对于父母之间的矛盾纠纷孩子一直都很了解,但父母却从未想过孩子能否承受这种压力。
当时,郭明和孩子聊了很多,包括他的感受、对家庭的看法、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等都一一做了了解。她还得知,孩子在父母之间还做了很多辅助工作,比如会给妈妈发消息说,“爷爷送我回来很辛苦,你就到地铁站接我,让爷爷早点回家。”当郭明把获取的这些信息反馈给家长时,孩子的父母瞬间就流下了眼泪,没想到孩子默默付出和忍受了许多,他们原本以为把孩子保护得很好,实际却并非如此。郭明说,在听到孩子真实的心声后,家长终于放下“争议”,在后续的抚养事宜上达成了共识。
随着此类案件的增多,让郭明发现,很多家长只想尽快结束关系,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而家事工作就为这样的家庭搭建起重建信任的桥梁,这让她更加意识到社会工作介入这个特殊领域的重要性。
“法律法规和法制的推进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因此,在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后,他们就立即聚焦并细化了家事纠纷领域的相关工作。“无论他们是否接受调解,我们都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段,反馈孩子在面临家庭破裂时,可能发生的心理特征和内在需求,倡导特别照护。”郭明表示,每个社工参与家事案件时,首先需要梳理清楚孩子的部分,发挥专业优势,此外,团队还会根据这些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需求,联系属地服务的社工继续跟进。
通过探索中级人民法院的家事工作,郭明和工作团队形成了规范化、专业化的工作流程和规范指引,并通过自身实践,形成了《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家事纠纷化解工作规范》,推动全市专业化发展,达到涉民事案件服务全覆盖。也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这一上海地方标准提供实务经验。
在不断反思中精进自己
为更好地服务她成为“斜杠青年”
郭明自2003年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以来,始终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社区、学校、法院等场域开展儿童及其家庭服务,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在服务期间,郭明曾接待过青少年自杀自伤、抑郁、厌学、疑病等类型的疑难个案,她一边运用专业技能积极干预,一边整合碎片时间深入钻研,并阅读了《循环提问》《非暴力沟通》《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专业服务技巧的综合与运用》《儿童心理分析案例》等实务书籍10余本。此外,还通过不断去学习和探索取得了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咨询师等专业资质。
郭明曾接触过一个因目睹母亲离世而出现行为异常的小女孩。她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沙盘投射技术进行融合,促进小女孩表达积压的情绪,再辅以折纸、绘画、游戏等陪伴的方法重建安全感,两个月后,小女孩恢复了正常生活。郭明认为,体验是最好的学习,学习是最好的成长,不仅专业知识,她对中医、旅游、育儿也是兴趣满满,并且将生活元素都融入咨询工作之中,被称为充满能量的、极具亲和力和影响力的“社工”咨询师。
“如果社工的工作能让青少年在迷茫的时刻感到温暖,让家庭在纷繁困扰中看到希望,那么我们的价值就在于此。”过去的这二十年,对郭明来说,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她一直不断精进和反思自己,在啃“硬骨头”的过程中,不断让自己变成“更硬的骨头”。
“每个过程我们都在反思,实际上每个案例都需要反思。我们总在反思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哪里需要关注得更到位,让未来的服务取得更好的效果。”不过,郭明也明白,尽管社工们付出了很多,但未必能看到每个服务过的家庭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或明显的变化。“他们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回忆起过往时,会记得曾经有一个忘了叫什么名字的社工给过我温暖,开心地聊过一次天……只要想到这样的片段,我们都觉得是值得的。只要对方觉得,曾经有一个人真心陪伴过我,走过一段路,我觉得,能有这个印象就够了。”郭明说,这正是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每个人都值得被关心和爱护。郭明表示,未来,也将继续积极应对青少年事务的新问题、新需求。
“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形成跨学科的多部门合作,但实际上我们还需要跨界,不仅仅是社工行业内机构之间的合作,或者与公检法、民政教委等相关部门的合作,而是要更多地利用企业和媒体的力量,来推动更多的服务,来改善青少年的境遇,提供更好的保障和关怀。”郭明也希望能更好地整合资源,将更多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来共同助力这份事业有更好的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