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海|一栋靠着“科技与狠活”重生的老建筑:查公馆
2023-08-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今天要说的,是一个因科技力量而重获新生的老建筑故事。

每次经过兴业太古汇,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到,路边有一栋美轮美奂的古典老洋房。它以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地处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南京西路,颇有大隐于市的感觉。

它就是几经损毁,一度成为学校,还被强制搬迁的邱氏住宅,如今已转身变为“查公馆”。这座淌过百年历史长河的建筑,是上海城市变迁的见证与诠释,堪称老上海的活化石。

说到查公馆就不得不提它此前的主人,就是“邱氏兄弟”邱信山和邱渭卿两人。邱氏兄弟二人从山东来到上海谋生,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只能做点苦力活。机缘巧合两人来到了谦信洋行打杂,但由于勤勤恳恳深得德国人赏识,没过几年便成为了谦信洋行的买办和代理商,负责将染料销往青岛、济南、烟台等地。

借此机会,兄弟两人也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并和谦信洋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好景不长,随着一战的爆发,1917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开始查封德国在华机构。德商们慌了,开始纷纷撤离,谦信洋行匆忙将持有的固定资产和货品以低廉的价格转手变卖。邱氏兄弟用此前积攒下来的财富购得了不少染料货品,同时也以低廉的价格将这幢房子买下。

在此之后,邱氏兄弟就正式成为了洋房别墅的主人,这里也被称为邱氏住宅。原本这里有2栋房子,兄弟两人一人一栋。1937年,这里被改为民立中学校舍。西面那栋楼也在后来的民立中学改造时期被拆除了。

为什么这栋大楼如今叫做“查公馆”呢?原来,在2010年该地块进行整体商业化改造,民立中学搬迁至新校舍,而仅存的一栋邱氏住宅则进行了整体平移和修缮。整个建筑的平移和修缮,由兴业太古汇开发商之一的香港兴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推动。为纪念香港兴业创始人查济民先生,同时也为了赋予这座历史保护建筑新的生命,遂将平移后的建筑命名为“查公馆”。

在这次翻新中,不得不提查公馆的57米新生之旅。在兴业太古汇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因种种客观技术因素限制,地下空间的施工将对东楼所在的原位置造成影响。为了保护这座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资产,经专家反复技术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当年极新的技术将整幢建筑平移。

2010年1月26日,整幢重约3300吨的建筑由液压千斤顶推动,在计算机控制的同步顶推系统控制下,以每分钟约两厘米的速度缓缓滑向新位置。在移位过程中,实时监测变形、应力、荷载、动力特性及沉降数据,并精确测定各点位移,以及时发现移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变化的蛛丝马迹。

2010年2月7日12时06分,历时13天,这幢老建筑平稳移至终点——兴业太古汇威海路入口道路一侧。移位后的专业检测确认保护建筑结构良好。据了解,查公馆平移项目是第一次由企业出资进行的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在兴业太古汇地块上,同样受到保护的还有一株百年玉兰古树。

如今,查公馆以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独树一帜,见证了上海大中里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上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人文坐标之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