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池塘,这支高校实践队学生在珍珠科技小院养蚌育珠
2023-08-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户外最高温高达40多℃,汗水浸湿实验手套,穿着7斤多的下水裤下池塘……这是今年暑假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上”科技小院暑期实践团队成员在浙江金华武义县淡水珍珠科技小院开展劳动实践的常态。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淡水珍珠科技小院,武义县淡水珍珠科技小院立足于上海海洋大学产学研基地,与当地企业合作,向周围农户提供免费技术支持服务,助力产出优良品种。

最高温40多℃

  汗水浸湿实验手套  

今年暑假,武义县淡水珍珠科技小院酷暑难耐,气温高达40多。池塘边搭建的平房内,由于条件有限,没有安装空调与实验台等设施。在实验冰箱的“加持”下,没有通风设备的室内,其温度有时甚至比屋外还高。即使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滑下,汗水浸湿实验手套,科技小院的同学依旧专注地进行着采集、过滤、计数分析等操作。

对于实践队成员而言,他们不仅在实验室忙碌,还需要在温室大棚进行育种。对于育苗来说,大棚温度尤为关键,夏天的大棚温度能超过50。通过温室大棚的提前加温能够让母蚌更快成熟,也能提前为蚌苗发育做准备。“通过在科技小院基地的学习实践,让我们拥有更加扎实的育种技能,并将学到的育种育苗技能带到了安徽、山东等地,完成多种淡水贝类人工繁育工作。”研究生王昊说道。

穿上7斤多的下水裤,实践队成员化身池塘中服务农民的先锋。每天清晨,天蒙蒙亮,“水上”科技小院暑期实践团队成员毛颖睿便穿上下水裤,争分夺秒下塘查看母蚌卵的成熟情况,踩着布满淤泥的塘底,捞出养殖箱中的母蚌。“如果不及时捞出养殖箱中的母蚌,一旦温度升高导致氧溶解度降低,加之藻类也在池塘中争夺氧气,就会影响到池塘中养殖的母蚌生长,甚至可能会造成母蚌死亡。”毛颖睿说道。虽然实践队的工作辛苦,但是看到蚌苗一天天长大,科技小院的同学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成长

  深耕池塘服务珍珠养殖户  

科技小院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记者了解到,武义淡水珍珠科技小院与当地一家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共同培育的2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已经走入武义许多养殖户家中,提升了淡水珍珠蚌良种化水平。在实地走访中,实践队成员王昊从农户处了解到他们的需求以及市场的新动态,“今年第一批的苗价不高,但是从第二批来看价格有小幅上涨。周围三家养殖户的苗种产量能达到6000万-7000万。采用早繁技术后,最早可在明年4月下旬产出商品苗,突破性地实现了年繁两茬蚌苗,以应对火爆的市场需求。”

在淡水珍珠科技小院,有时也会发生突发情况。“黄颡鱼的暂养池,水怎么漏了?”王昊回忆道,有一天晚上八点半,基地的值班人员打断了正在吃晚餐的实践队员。原来,钩介幼虫作为蚌的幼体,需要寄生在黄颡鱼的鳃上度过短暂的一周。此时若不紧急抢救黄颡鱼,数万枚蚌苗可能会死亡。科技小院的同学当即放下手中的碗筷全体加入战斗,夜间的田野一片漆黑,同学们需要戴头灯一桶桶地转运黄颡鱼。在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下,黄颡鱼被及时转运,也锻炼了队员们应对实验突发情况的能力。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了解到,从课堂到池塘,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培养了从事淡水珍珠研发的水产养殖硕博士研究生80余名,其中渔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10名,为行业输出了许多优质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