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的理由|陈姣:非遗也能“种草”!她在非遗工坊里 编织助残心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视频
黄草化丝手中造,拟作纸笔编为画。在嘉定南大街的阳光工坊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草编作品,造型精美独特。很难想象,它们的作者几乎都是来自嘉定区的残障人士。阳光工坊是嘉定帮助残障人士参与非遗培训的基地,目前已经帮助了上百名残障人士。
作为嘉定阳光工坊非遗实训基地的负责人,陈姣有着双重身份,一个是助残社工,一个是徐行草编的推广人。如何让残障人士在艺术氛围中有尊严地生活?如何让“非遗”文化变得更潮、更大众?这两个问题,是她一直在思考的。
非遗也能“种草”
让时光在手中织出经纬
陈姣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和外婆总是坐在院子里,编织大大小小的草篮子、草鞋、草筐。旁边放上晾干的黄草,她们一边编织,一边还会往草上洒水。洒上水的黄草柔软而坚韧,可以更方便地被细密地扎在一起。
徐行草编的秘诀,在于黄草,它只生长在嘉定周边,是当地特有的植物,光滑坚韧的质地,让它成为徐行草编的独特原料。经历开辟、染草、编制等多道工艺后呈现出的草编作品色泽自然,质地细腻有韧性。
“小时候觉得草编是大人补贴家用的一种手段,长大了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做徐行草编。”陈姣说,徐行草编发源于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据考证,徐行草编早在唐代就已是贡品,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和历史沉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草编作品的受众群体十分狭小。没有消费和市场的非遗技艺和产品,就像写在羊皮纸上却无人会说的古老语言,只能走向末路。2013年,为了全面实施“残疾人文化建设工程”,嘉定区残疾人联合会在州桥老街建立了嘉定区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阳光工坊”,旨在通过基地的培训,增强残疾人生活的自信心,提升残疾人手工艺技术独立创作的能力,增加残疾人的家庭收入。
2015年,陈姣因为工作调动来到了阳光工坊,成为了一名助残社工。里面大大小小的草编作品,让她“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草编的认知。我当时就在想,这些作品怎么这么精细,怎么做得这么好,完完全全就是被‘种草’了。”
起初,陈姣需要安排残障人士参与非遗学习与创作,帮助他们用草编成果提升自信。同时她还需要通过多个平台帮助他们展示自我、走向社会。现在,陈姣也在学习徐行草编编织技艺,“自己动手后,才能知道里面的技巧和创新灵感。”
等到自己上手后,陈姣才发现,草编并不简单。为了增加黄草的牢度和使用寿命,需对黄草进行搓绞后再编织,通过加入染色后的黄草可以让草编作品呈现艳丽丰富的图案。编织时一般需经起底、装模、编面、结口、缝边、装配等步骤方能完成一件精美的草编织品。
“每次都是趁着老师下班前的一点时间,向她请教草编的手法。”陈姣说,得到指点后,她就把作品带回家,晚上在家里面制作。
制作时有一个关键动作就是拧黄草。“刚开始学的时候,我的手会起水泡和老茧,有些染色的草还会让我的手像干农活的奶奶,乌糟糟的,”陈姣回忆道,“但看着出来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在艺术氛围中
让残障人士有尊严地生活
如何更好地与残障学员沟通交流,则是她工作的另外一个难点。
阳光工坊里有一位学员存在着心理障碍,有时会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有一次,她在上课过程中突然发病了,陈姣想通过拥抱的方式安抚她。结果她非常抵触肢体的触碰,反而咬了陈姣一口。
“这件事情也让我意识到,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后来,陈姣留心每次与她的交流相处,更是通过草编来建立双方的信任。“现在她每次有情绪变化,我能很快处理好,稳定她的情绪,帮她走出来的。当她在制作上遇到困难,我也可以在草编上指导她,这也是我学习草编的动力之一。”
一旦自己学会了草编,那自己跟学员们就有了更多的话题。老师是自己的榜样,她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学员们的榜样,用草编作为一把“钥匙”,打开残障者的心扉,去进行更多交流和指导。
“阳光工坊的宗旨是让残疾人在艺术的氛围中有尊严的生活。”陈姣告诉记者,阳光工坊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一方面,制作的作品可以进行展示与售卖,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和游客可一睹工作人员的创作设计和制作流程,进一步为草编“圈粉”。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陈姣和学员们一起学习编织纹理、讨论新品、学习竹刻。“我觉得我们算是互相感染,像同班同学你追我赶,一起进步。”有一次,她意外地发现,学员们能自己去开发作品,阐述自己的创新灵感。
在阳光工坊,有着满满一面墙的草编手提袋,时不时惊艳到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了学员们精巧的手工技艺、高超的文化艺术水平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捧在手里”的非遗
让传统文化更潮、更大众
走出阳光工坊,嘉定的法华塔就在眼前。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既是人文胜景,也是嘉定文脉的重要象征,更让这家坐落在古镇的创意工坊,有着浓浓的古典韵味。
在来到工坊前,草编给陈姣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一种很辛苦的赚钱方式”,且制作的东西都是日用器具,很传统。但当她来到工坊后,逐渐了解了这项非遗手艺背后的故事,感受到非遗作品不仅只是一件作品,更包含了背后独一无二的感情。
“这几年随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非遗作品,学校也非常重视,一直会邀请我们进校园开展多形式的非遗课程。草编作品在社区、企业、商圈各个行业领域都越来越被重视。”陈姣说。
“手工作品耗时长,如果按劳动价值来看的话,草编鞋子一天只能做一只,而我们最贵的鞋子是300元一双。我觉得这其实不能很好地体现劳动价值,所以我们在想,能不能把非遗的元素融入到现在的文创里面。”陈姣对记者说。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草编作品?陈姣和工坊里的伙伴们这些年想了不少办法:做文创、搞联名、开直播……最近,他们还推出一块草编纹路的咖啡杯套装。小巧精致的礼盒里,还有一小件草编作品,是咖啡杯的杯垫,成为了游客们喜闻乐见的伴手礼。
陈姣是地地道道的嘉定人,对这里抱着深厚的感情,也让她对嘉定的发展充满期待。在嘉定“十四五”规划中,嘉定镇全域纳入嘉定新城大板块,定位为“嘉定老城历史风貌区”。于是,嘉定新城现代的一面和嘉定古镇传统的一面相互碰撞,产生新旧两利、相得益彰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印象。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也滋养着未来新城发展的无穷动力。
“我想,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可以在它传承、重视的东西上找到影子的。嘉定是这样,草编也是这样。古老的东西我们得去保留,但是不妨碍我们要融入新的东西进去。”陈姣说,如果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守正创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