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甜剧”受追捧,他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盛夏的夜晚,申城热度依旧。在上海大剧院的小剧场里,欢笑、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观众席内,人气满满,清一色的年轻面孔,男女比例不相上下。目前,这里正在热演的是一部温馨小戏《女权主义者恋爱手册》。名字听起来有一点“唬人”,然而剧情完全没有在性别立场上过多着墨,讨论的主题其实就是年轻人当下的恋爱观。因为整部戏“含糖量”极高,甚至有些“齁人”,而被观众们戏称为“小甜剧”。
好笑、好甜又很好嗑,是很多观众喜爱“女权”的理由,也代表着当下很多“小甜剧”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大部分原因。有观众在剧评中写道:“完全被剧名给骗了。两对年轻情侣和一对老年亲家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各种诙谐幽默的桥段,其实就是一部英式浪漫爱情喜剧。什么主义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遇到对的那个人,就要勇敢向前冲。”
除了幽默,甜蜜,好磕也成为当下单身男女特别喜爱“磕CP”的心理写照。走进剧场,浸入式一段有趣的剧情,在2个小时的戏剧时光里,切实地感受到幽默欢乐,是都市人通过看戏解压,消遣娱乐的方式。有观众表示,工作本就很辛苦,空闲时间更多年轻人选择刷剧解压。这时候严肃的正剧、启人哲思的心灵鸡汤多多少少会让人“正襟危坐”,过于一本正经。很多年轻人会首选一些够甜够暖的作品,边“磕CP”,看着剧中人物“撒狗粮”,边体会那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快乐。“小甜剧”的存在价值,就好比周末的“爆米花电影”,真人实景演出也更具观赏感与愉悦度。
“这段你们才刚认识,你不要表现得像熟人,再尴尬一点!”“这个角色神情肢体和动作不能油腻,要让观众喜欢你!”本轮首演前,围读时间的创作团队正在紧锣密鼓排练。导演丁礼宁还在演员群里很仔细地抠细节。详尽的剧本分析后,他会根据不同的戏作特点,对演员提不同的要求:“《女权主义者恋爱手册》的演员需要在不同的人物中进行切换,所以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人物塑造要非常准确,同时掌握好表演节奏。作者很棒,戏的结构做得很规整,演员要尽可能地还原戏剧中人物的快速切换。
出品人、剧本翻译王丹卿笑称丁导大概是国内舞台剧最细致的导演。《女权主义者恋爱手册》演员陈晓琼对他最强烈的印象是“爱说话,又不爱说话”。排练时,小到每句台词、每个词组、每个字音,都非常耐心地手把手纠正演员;本职工作大学讲课就更是滔滔不绝:“他在上课时,可以就一个点延伸到N个点,展开持续输出,当时大学时期的我们,完全get不到那么多的信息量,感觉他是最能说的一个老师。”
与之相反的是,导演本人在生活中是个“社恐”,除非问到他,不然他很少主动说话。而丁礼宁执导的新戏《请和孤单的我拥抱吧》,就是一个围绕“社恐”I型人格展开的故事。该作品即将于8月16日上演于上海大剧院小剧场。
排练前期,丁礼宁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会进行剧本朗读,分析人物行动和逻辑,同时进行剧本社会背景、国家民族特点等规定情境的分析,(两部戏都是英国背景)我在英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于当地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所以讲起伦敦地图比较轻松。”
“《请和孤单的我拥抱吧》需要演员细腻、真挚、敏感、极致,其实在内心体验上来说《请和孤单的我拥抱吧》更累,《请和孤单的我拥抱吧》的剧本更像是电影的蒙太奇,需要演员时刻在时间线上跳跃和表演,同时也需要演员做到生活的高度真实。” 丁礼宁补充道。
深具I人细腻感知的丁礼宁有着他的坚持:“每排一个戏,我都会把自己带入进去,我是一个在剧本案头工作阶段就进行体验的导演,我需要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行研究创作,但同时我也会跳脱出来理性地进行结构、统一性、现实性意义的系统性工作。每个戏我都非常喜欢,所以每个戏的角色,我都觉得是自己的另一面。”
细腻的内心表达,充盈的情感讲述,都市年轻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恰恰切中了当下观众的心理诉求。《女权主义者恋爱手册》和《请和孤单的我拥抱吧》都是需要演员真诚地和对手、观众掏心窝式的演绎,陈晓琼感慨:“这个戏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自己能在舞台上松弛下来,不再去设计我该怎么演,而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对手身上,去听去交流去生活。这一点其实是老丁一直在启发我的。”
“小甜剧”给出的答案,是生活中的真实:它就在你我身边,甚至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它的存在也许恰恰就是踏准了人们心底某处细腻的、不能与人道出的柔软或是忧伤,最终让戏剧实现了一点点“心理疗愈”的功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