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得茅盾文学奖,孙甘露:允许我借《千里江山图》向茅盾先生致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中国长篇文学最高奖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今天在北京揭晓,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获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著名作家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的获奖,是继王安忆《长恨歌》、金宇澄《繁花》之后,新世纪以来上海作家第三次获得茅奖。其分量之重,由此可想而知。
孙甘露红色题材长篇《千里江山图》出版于2022年4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已经63岁的孙甘露很看重的一部作品,从构思创作到最终出版,可谓十几年磨一剑。而在去年十二月底《千里江山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之后,中国文坛就盛传这部作品将是此次茅盾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在今天获奖后,孙甘露对记者表示,能和那么多优秀作品一起参评并且获奖,他感到荣幸。他说,《千里江山图》与茅盾先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发生在1933年的上海,而也就在那一年,茅盾先生在上海出版了新长篇《子夜》。“请允许我借此向这位前辈作家表示敬意。”
《千里江山图》是一个红色题材故事。以陈千里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地下工作者,面对白色恐怖和生死考验,以忠诚与信仰、勇毅与牺牲,在危机四伏的隐蔽战线上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成就了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红色传奇。
“百年来风云际会的大时代,涌现了多少人,多少思潮,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这样一个角度切入写作,从这样伟大的历史事件切入写作,从这些风华绝代的人物切入写作,是作者的幸运。也正是在准备这部小说的日子里,获得契机——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学的传统,重新认识外国文学的影响、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孙甘露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准备和写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他把自己视作一个初学者、新作者,“尝试接触全新的小说领域,从头至尾将其视为全新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辨析,也是对历史题材写作的辨析和想象。”
孙甘露告诉记者,《千里江山图》中那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那些隐姓埋名的烈士,那些以假名或者外号出生入死的烈士已经长眠地下。缅怀他们,记述他们的事迹,使其传之久远,其旨意正是内在于文明的结构之中,江山千里,绵延不息,田野上、城市间劳作的普通人,擦拭汗水时,当会心怀感念。他说自己在写作时,多次想到那些烈士如何看待百年以后有人尝试在上海的街道上重塑他们的身姿。想到无数艰难的时刻,比一部小说的写作更其艰难的时时刻刻。也可以说,正是那些小说的主人公的精神支撑着他完成了这部作品。
孙甘露是中国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代表,早年以《我是少年酒坛子》《呼吸》等作品,确立了其在中国先锋文学界的特殊地位。他早年做过邮差,是上海作协“青创班”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现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萌芽》杂志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
对于《千里江山图》,业内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孙甘露的一次“专场”。在华师大教授毛尖看来,《千里江山图》可谓一次先锋的自我革命,一次小说时空的世纪转场:“孙甘露曾经为中国发明了一门夜晚的语言,他过去的主人公主要生活在夜晚,但新小说是‘上午九点三十五分’开场,他的主人公从月光下走到太阳下,从梦游者变成行动者,孙甘露也因此重新打造了小说和历史的关系。以前我们一直讲孙甘露的语言突破,现在他从内里的突破走向了外面的突破。以前他的文体形象是‘缓慢’,新世纪他创造一种高速的行动美学。”
尽管大家都认为《千里江山图》有一种出乎意料,但是孙甘露仍然表达了他的坚持。“我60岁以后,思想上确实发生很大转变。但如果要说什么派,我感觉我今天仍然是先锋派,我没有变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