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星雨划过校园上空!“追星者”彻夜等待记录奇妙瞬间
2023-08-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李蕙兰 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你在校园里看过流星雨吗?

“快看那边,真的有流星!”夜晚的校园里,一声惊呼打破了原本的宁静,流星从教学楼上空划过,留下长长的拖尾,这一幕被身旁的几台相机同时记录下来。8月12-13日,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雨迎来极大“爆发”。12日晚上10点,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松江校区,一群“追星者”已经架设好机位,在学思楼前的大草坪上等待流星。7小时的蹲守,让他们收获了大片和校园“追星”的难忘经历。

后半夜积云

    共同记录校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拍到流星划过校园上空并非偶然,“追星”小队这次有备而来。他们是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海鸥通讯社的师生,同时也是一群摄影爱好者,和上海本土产出的经典“海鸥牌”照相机一样,他们也有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海鸥”。

提前一周了解到此次流星雨最佳观测期,海鸥通讯社社长便向留校的“海鸥”发出了邀请。拍摄前,“海鸥”们进行了2天气象观测,空气质量从较差转到优良,确保能见度达到可拍摄水平。当天集齐了4名留校社员,由党委宣传部的指导老师施晖带队到校园各点位进行拍摄。

“这是我第一次在校园里彻夜观星,也是第一次看到流星!”“追星”小队成员金子青激动地说。“虽然我是摄影小白,但能够跟‘海鸥’们在一起,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另一名成员杨雨泉曾在前辈的带领下有过一次短暂的夜空拍摄经历,这一次彻夜拍摄流星,他跃跃欲试。

连续7小时拍摄,考验的不仅仅是摄影技巧,更多的是意志力。拍摄前期,夜晚的校园只剩下蝉鸣和漫天星星,“海鸥”们都对此感到新奇。所有人忙前忙后寻找最佳机位。“海鸥”麻方静前期摸索了很久,一边在网上学习一边询问其他人,后来用间隔拍摄抓拍到了一颗流星,“看到成片很惊喜!”

晚间10点至12点这段时间肉眼看到的流星数量最为可观。金子青这次带的镜头焦段太长,没能拍到流星,但她一共肉眼看到了5颗。到了后半夜,“追星”小队从广场转移到操场的草地进行最后一轮拍摄,露水已经沾湿了设备,蚊虫叮咬、汹涌困意、云量变化等都在蚕食着他们的意志力。

对于许多出生于城市中的孩子而言,从未认真注意过头顶的星空,从小耳熟能详的儿歌或许已经成为传说。“海鸥”们通过一整夜的坚守,证明星星的轨迹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大家一起躺在草地上,一边守护着身旁正在工作的相机,一边感慨着大自然的奇妙。

    “海鸥”们用相机传递热爱    

这场“追星”持续到了次日凌晨5点,因为无缝衔接,师生们还因此蹲到了一个校园里的美丽日出。“海鸥”们此行收获了百余G的图片和延时视频,在稍作休整后,活力满满的他们又开始接力修图、剪辑,继而呈现出朋友圈里的大片。

“其实,不是每一次蹲守都能有完美的创作结果——因为星空拍摄并不简单,都是从失败N次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施晖老师有过多次校内外星空拍摄经验,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西藏古露镇、老定日县城、札达土林、古格王朝遗址、日喀则帕里镇卓木拉日雪山脚下,他都曾“笨拙”地等待;在松江校区里的思源湖畔、学思楼前、“蓝翔”雕塑广场等,他也曾带领过不同代的“海鸥”进行拍摄,并总结出不同机位和拍摄手法。

拍摄校园星空是海鸥通讯社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海鸥通讯社成立之初,施晖老师便带着“初代海鸥”进行了一场“月全食”校园拍摄。在2017年海鸥们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校园星空创作,往后的几年,只要气象条件允许,老师时常会组织新的“追星小队”拍摄星轨、校园夜景、满月等。

参与了第一次校园星空拍摄的胡晨威回忆道:“那天晚上施老师叫我去学校体育馆,看到操场上架着几台相机,我才知道原来是来拍星星。”在不断精进摄影技能后,胡晨威又在两年后独自完成了一次校园星空拍摄,并成功在校园地标建筑上空“捕捉”到一颗流星。

“小的时候,只要天气好,我们几乎抬头就能看到星空。”80后的施晖老师开始跟“海鸥”们讲起自己的故事,“以前上海也是可以观星的,没有那么多光污染,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喜欢去宿舍楼顶守候流星,一同唱起‘陪你去看流星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松江校区距离市区较远,这也为校园星空拍摄创造了一定条件。同时,有着这样一群热衷于记录校园美景的“海鸥”,才能实现今年这场特别的英仙座流星雨拍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李蕙兰 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