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油腻主播瞄准的父母痛点,年轻人有解吗?
2023-08-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社会新闻:某出纳从单位套出巨款用于打赏主播,沉迷于做榜一大哥、大姐;某未成年人盗刷家中费用,用来在短视频平台追某主播……但如今,追捧主播并不只存在于年轻人当中,在“细分”的中老年年龄层,同样有着上千万粉丝的短视频“巨星”主播,甚至有七旬老太千里奔波,去主播那里“追求爱情”。

这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警惕。在社交网络上,有年轻人哭笑不得地说,自己可以分别“在*直播间蹲我妈,在*直播间蹲我爸”,还有人说,很担心自己父母的养老金。有好奇者去这两个直播间看了看,颇感不适,评价说“俗、油”,而在直播间看到的言论,更是让人震碎三观。

根据你的内心喜好来进行大数据推荐的短视频平台,甚至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加上它的文化知识水平要求门槛极低,这也让它得以在全球所向披靡。如此巨大的社会潮流,覆盖到巨大的老人群体,再正常不过。

能做成千万粉丝级的大主播,背后一定是有严密的受众逻辑。和年轻群体偏爱的搞笑主播不同,他们有基础的娱乐功能:唱唱歌,选的都是过去年代的流行,或者当下广场舞中的热门;聊聊天,笑容可掬地叫粉丝妹妹、粉丝哥哥,聊的千万话题,总有一个能击中你的内心。他们更有“进阶版”的情感满足功能,包括了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情感:他们会推出合拍视频,给粉丝写“情书”,举办线上嘉年华,让直播间的几万粉丝都能激动不已,“他/她好温柔”——中年男主播手扶月季花,唱一句歌扭两下、舔一下嘴唇的小动作,是年轻人眼中的“油和尬”,却能蛊惑不少老年粉丝。

所有以短视频为生的主播,背后都有商业诉求,这很正常。但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父母辈成为了“网瘾老年”,引发家庭矛盾几成定局。给老人强行戒网,可能性甚至比给孩子戒还小。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忽视了老一辈人其实也有的“活力”?如今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孤独?

绝大部分父母,都是愿意无条件为儿女付出的,但我们也应该从此前“老年人爱在宜家餐厅聚集谈朋友”等社会现象中了解到,在儿女之外,他们的寂寞有多汹涌。这不仅存在于丧偶老人群体,家庭成员正常的,儿女沟通少已经是普遍现象——不孝顺的,只把父母当买汰烧或者带娃的工具人,或者是“啃老”的对象;孝顺一点的,关心得更多的也只是经济条件,给钱、买礼物,很少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沟通和纾解。聊什么呢?你说的大舅家的孙子、三姨家的房子,我统统不感兴趣;我工作上的压力,同事间的明争暗斗,也觉得跟你说不来。

刘禹锡说,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可日子真的掀起滔天巨浪时,才发现看似平常的日常下,其实早已暗流涌动了。是人,都有被倾听的需求,都有被认可的需求。现实中被漠视、被不屑一顾的需求,被主播们抓住,不就如洪水决了堤?

中老年追星,其实也没那么可怕,正视它,然后引导它,曾经父母在你身上下的苦功,不妨以这种方法“回赠”给他们。主动帮他们找到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运动,去跳广场舞,去和老姐妹挥舞丝巾拍美照,去和老哥们钓鱼打麻将;减少他们身上的功能性标签,真要家里帮忙的,也尝试让他们做五休二,有条件的通过社会统筹资源来承担,没条件的全家齐上阵,一起做饭,不正是传统家庭的动人场景?

最简单易上手的,是晚饭后不妨抽出半小时,和父母一起饭后散散步聊聊天。这既是很好的让手机放下的方式,也是年轻人在踏上父母当年那个人生阶段时,完成心路对比,总结经验教训的小课堂。把主播们陪伴的黄金时间给占了!多了走心的陪伴和沟通,相信“网瘾老年”终能脱“瘾”而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