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科学家获2023未来科学大奖,首次有90后获奖
2023-08-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素有“中国的诺贝尔奖”之誉的未来科学大奖16日公布2023年获奖名单,8位科学家获奖,研究领域涉及人工智能、高温超导、植物学等领域。其中最年轻的获奖者为90后,也是首次有90后获此殊荣。

  ◆ 他们的发现改变了生活 ◆  

此次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被颁发给柴继杰、周俭民两位博士,奖励他们为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植物病害的爆发对社会文明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目前,全球粮食产量的40%可因植物害虫和病原体而损失。20世纪40年代植物抗性位点的发现表明植物具有先天免疫机制。1994年,植物抗性基因的克隆从分子上证明了这一假设。这些抗性基因编码核苷酸结合域和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的免疫受体,构成了植物针对多种病原体和某些昆虫的主要免疫机制。然而,这些免疫受体如何启动植物的防卫反应一直是个谜。通过19年的合作和努力,柴继杰博士和周俭民博士确立了由免疫受体激活的抗病小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这个发现将带来更好的植物病害控制方法,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物质科学奖”则被颁发给赵忠贤、陈仙辉,表彰他们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超导体作为一种量子材料,其独特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特性,在能源、信息、医疗、交通和电力等领域带来深刻变革,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传统的超导材料达到超导状态的转变温度都很低(低于-230摄氏度)。高温超导材料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超导现象可以存在的温度范围。一方面这为超导材料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揭示出形成超导现象的物理机制的复杂性。赵忠贤和陈仙辉就在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和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过去数十年内推动了高温超导领域的发展。

谈到获奖感受,科学家们的表现也各具风格——柴继杰首先给老师施一公发了一封Email,第一时间向他分享喜讯;周俭民在飞机落地时接到电话,周围都是乘客,他感觉“挺混乱的,不知该怎么做表情”;正在新疆逛博物馆的陈仙辉接完电话,在惊喜中继续行程……

  ◆ 90后科学家首次获奖 ◆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未来科学大奖设立至今获奖人最多的一年,也是90后科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获奖人之一张祥雨是90后,这位年轻科学家在接到组委会通知时,甚至以为是诈骗电话,连续挂断两次。“未来科学大奖的历届获奖者都是在领域里如雷贯耳的先行者,我感觉不可思议。”他惊喜地表示。张祥雨2017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其间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师从孙剑博士和何恺明博士。“我会一直记得导师的教导,持续创新,拓展认知边界。”他表示。

张祥雨与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其他三位博士共同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他们提出的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增加神经网络的深度是在许多人工智能应用中带来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获奖团队提出了深度残差学习,使神经网络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获得以前难以实现的能力,促成了多个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研究团队非常年轻,感谢大奖对于年轻人的肯定和认可,希望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领域。”何恺明博士表示。

未来科学大会捐赠人代表、真格基金创始人王强说,今年的获奖人从40后到90后,其中90后获奖人张祥雨是未来科学大奖创立至今最年轻的获奖者。虽然8位获奖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却对科研有一致的追求,虽然他们研究的领域不同,却同样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这就是未来科学大奖一直追求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探索未知。

据介绍,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三大奖项单项奖金725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35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