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奋斗|这个团队成立以来,崇明非法捕捞案件急速下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非法捕鱼、非法猎鸟、滩涂占用……在上海崇明,这样的环境资源类案件,屡见不鲜。作为全市首家探索实行对涉环境资源案件采取民事、刑事、行政审判“三合一”的法院,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也诞生了一支独具特色的环境资源审判团队,7年以来,他们的专业和创新,让岛上的环境资源案件变得越来越少了。
// 7年努力环资类案件直线下降 //
崇明三面环江一面环海,地理位置决定了水系的发达,前些年,非法捕捞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刚开始实行环境资源三合一审判的时候,收到的刑事案件中有90%左右是非法捕捞案件。”让崇明区人民法院陈家镇人民法庭庭长、环境资源审判团队负责人的黄菲菲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案件,是曾经直面17余吨的非法捕捞鱼虾。
2020年7月9日晚,在海洋禁渔期期间,被告人王某为牟取利益,纠集被告人茅某等8人,驾驶渔船从崇明区奚家港出发至东海水域内,使用桁杆拖网捕捞水产品,至2020年7月15日上午捕捞结束后返回。返回当晚,渔船停靠至崇明区南八滧码头时,被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工作人员当场查获梭子蟹、鱼、虾等渔获物共计17289公斤。
“这起在东海禁渔期内非法捕捞水产品引发的刑事案件,是近年来崇明法院审理的数量最大的非法捕捞案件。”黄菲菲说。
长江口是流域物质入海的必经之地,河口的生态环境也极具特殊性和多样性,但长江口的生态和资源状况面临着严重衰退的问题,在禁渔期内使用桁杆拖网的方式非法捕捞大量水产品,更是加剧了对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黄菲菲坦言:“当时心里就想着,幸好被查获了。”最终,王某等9人被依法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判处刑罚。
“我们希望通过案件的审理和一系列的延伸工作,让环境资源违法犯罪的案件越来越少,让崇明的生态越来越好,这是我们团队的工作目标。”黄菲菲告诉记者。
2020年时,团队接到的刑事案件主要集中在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和非法狩猎犯罪,其中非法捕捞水产品占比约6、7成。黄菲菲介绍说,2020年全年40件左右的刑事案件,其中非法捕捞水产品就有近30件。“今年以来,截至目前,我们只收到了4件,案件数量直线下降。”正是环境资源审判团队的努力,让变化显著可见。
// 将审理延伸为治理 //
2023年8月15日,全国首个生态日的上午,崇明区人民法院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的“巡回开庭审理”开到了崇明区向化镇。随着法槌敲响,庭审开始。台下旁听的,是各村居基层“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和村民等。庭审结束后,崇明区人民法院、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三家单位还在现场开展了生态保护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将法庭搬到村中,让庭审人人都能看到的“巡回庭”,正是崇明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团队长期坚持的做法。“发一堆宣传资料,效果不如我们去审一个案子,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这个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是要判刑,要赔偿的。”这样的普法教育效果非常好。黄菲菲表示,从去年开始,非法捕捞案件已经基本不再有崇明本地百姓参与的情况了。
法官下沉基层,建立驻村(居)法官工作室,建立起普法服务的网络,也将触角伸到了矛盾的源头,更好地促进基层治理。“案件审理以外,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希望能实现从审理到治理的效果,既有前伸,又有后移。”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朱浩杰这样表示。
环境资源案件办理,最终要实现生态恢复的目标。“恢复性的司法理念贯穿我们办案的始终。”朱浩杰介绍说。崇明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一些涉及到滩涂占用的案件,“修复”工作早在判决前就已经展开。“我们最近的一个案子,约40亩的滩涂土地在判决前就腾退了四分之三左右,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判案,而是让生态尽快修复,让滩涂尽快复绿。”
崇明区法院还创新尝试替代性修复,“劳务代偿”就是其中之一。“针对一些无能力履行赔偿的当事人,通过劳务代偿的方式来替代。”曾经非法捕鸟的人每周参加巡护公益林拆除捕鸟网、林业养护等,从“捕鸟人”变成“护鸟人”,用劳动来强化生态保护的理念。这样的“劳务代偿”也是崇明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积极尝试。
“一些被执行的企业有多余的碳汇配额,这一绿色资产通过产权交易,最终实现当事人胜诉权益的兑现,是绿色执行的一种探索。”朱浩杰表示。
// 团队专业又年轻 //
在朱浩杰看来,崇明法院的这支环境资源审判团队,是一支非常专业的团队,硕士占比80%,有的同志经历多个审判岗位,有的同志还有工科背景。这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30岁左右。
1995年的法官助理赵美臣3年前进入崇明法院,一直在环境资源审判团队工作,也和团队共成长。“我之前的专业不是环境资源领域的,刚进入团队的时候,就发现对于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到现在都是边工作边学习。”她告诉记者,环境资源案件涉及到刑事、民事、行政各个领域,需要快速转变思维,才能办好这些案子、辅助好法官。
除了专业要求高,另一大特色就是,要经常到田间地头去工作。“不少土地案件,我们可能要去现场看土地的范围、作物生长情况等,高温、大风都风雨无阻。”赵美臣笑着说:“很多人以为法官很高大上,可能想不到我们法官其实很接地气。”
朱浩杰表示,为了让年轻团队尽快成长,崇明法院从环境资源审判庭成立伊始,就注重对于环境资源理论的研讨。“每个案件进来之后,我们注重总结,对于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建言献策。”他表示,从2017年开始,这样的司法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国内外的理论、实务专家围绕生态司法的前沿问题开展研讨,目前已经成为上海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品牌活动之一。
崇明也是全市首家建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的法院,专家库中既有法律类专家,也有技术类专家。同时,聘任一些有专业背景的专家担任陪审员中,直接参与审判。同时,引入专家辅助人出庭制度,辅助法官对专家鉴定意见作出判断。“我们现在形成了专家咨询、专家陪审、专家辅助的专家参与审判机制,为保证审判质量奠定了基础。”朱浩杰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