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红河首届“石榴花开汇红心”同心营明日结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走进《义勇军进行曲》的灌制地——百代小楼,了解国歌诞生的历史;来到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成片保护区域——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一睹“居住建筑万国博览区”的风采……
8月22日,为期七天的上海徐汇—云南红河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石榴花开汇红心”同心营将结营。这两天,44名营员依依不舍,和小伙伴们交换联系方式,互换书信,还相约开启为期至少一年的书信往来。
今晚,学生们还将前往城开·汇社区参观、到乡镇振兴示范村奉贤柘林镇迎龙村小森营地实践,亲手搭建天幕、采摘蔬菜、烧火做菜,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
聆听发生在上海的革命故事
“石榴花开汇红心”同心营是《上海徐汇、云南红河合作共建协议》的重要项目和两地青少年交往的重要品牌。
“石榴花开汇红心”是什么意思?徐汇团区委副书记郭晓村道出了原委,“汇”指徐汇,“红”指红河,象征两地各族青少年同心向党,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凝聚绽放民族团结之花。因此,在设计同心营整体安排之初,就把红色文化、革命教育作为活动的主线。
这两天,学生们来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龙华烈士陵园,献上花篮、缅怀英烈,学习聆听发生在上海、龙华的革命故事。
在邹容纪念馆里,学生们和时代领跑者对话,感受“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正气、浩气与英气。走进绿荫丛中的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学生们又见证了中国百年唱片业的发展,了解国歌诞生的历史风云。
几天的参观,让来自云南红河的卢誉菲印象最深的还是百代楼,“在百代楼里,我们了解了《义勇军进行曲》了解了它的作曲时代的艰苦。这首歌是由田汉作词,播出在《风云儿女》,是为了让中国人觉醒,打倒侵略者!”
同心营时间虽短,但活动内容安排得丰富多彩,学生们先后前往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天文馆,在深刻了解钱学森潜心科研、许身报国,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先河的感人事迹后,到上海天文馆,沉浸式漫游星空。
阅读建筑中的故事
徐汇得名于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徐光启,与“放眼看世界”的启蒙先贤灵犀相通。此次同心营,将徐汇文脉贯穿全程,诉说记忆、讲述发展、描绘未来。
郭晓村介绍说,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被称为“居住建筑万国博览区”,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成片保护区域,众多标志性建筑、场馆都凸显着海派文化。为此,此次同心营特别安排了看徐汇的流程。学生们沿着武康路在梧桐树影下漫步,看多种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公寓和新式里弄建筑,到武康大楼、宋庆龄故居、张乐平故居等地阅读建筑中的故事,感受厚重深刻的近代史。
徐家汇是海派文化策源地,土山湾博物馆、徐家汇书院、上海电影博物馆等地彰显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与文化风采。来自云南红河的张少英参观土山湾博物馆后说:“历史从来不会被遗忘,那一座座的雕塑从来不会褪色。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故事的总结,是一段又一段富有感情色彩的精彩故事。”
眼下,位于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正展陈着与法国蓬皮杜中心的合作项目“现当代艺术史三部曲”第三部。学生们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了解每幅作品背后的创意、理念,感受艺术的美感。
音乐、美食、纺织……爱心公益课程开课
首次集结建队的徐汇区民族团结进步宣讲“青骑兵”队伍为学生们带来了公益宣讲课程。学生们在讲师们的带领下,上了一堂特别的音乐党史课;品鉴舌尖上的上海,领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上海饮食文化;化身古人答题闯关,解码“古人的诗意生活”。学生们还来到徐汇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黄道婆纪念馆体验扎染工艺,在蓝靛浸染的纺布上,浸润了奇趣美妙又源远流长的纺织文化。
在“现代艺术与拼贴诗”体验创作课上,学生们拿到了废弃的包装袋、试卷、报纸、广告册,将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艺术表达。“地球是星辰之子,在宇宙中他并不会湮灭。”“梦会漫长,无论如何漫长复杂,不完美才是真是人生。”一名名“野生诗人”与邻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作品,树立环保意识。
临别前,来自上海徐汇的任泽恺依依不舍,“我们约好保持通信,一起分享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让同心营成为见证徐汇和云南红河州青少年友谊的新起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