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银蛇奖青年医师获得者,如何构筑中国式现代化中医康复梦?
2023-08-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28岁的小伙林元(化名)刚被送进曙光医院康复医学科时,突发脑栓塞导致失语、偏瘫,他全身上下只有眼球能动。在康复科,陶吉明带领着团队为林元量身定制了一套康复方案。出院那天,林元虽然还是坐着轮椅,但是双手双脚恢复了知觉,基本的生活自理已经不成问题。

不久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康复学教研室副主任陶吉明成为了第十九届“银蛇奖”获奖者之一。8月31日,这位1983年出生的青年医师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表示,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他心中始终有着这么一个梦想并为之努力:那就是和自己的伙伴们一起构筑中国式现代化中医康复梦。

  == 有温度的康复人 ==  

在曙光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像林元的患者还有很多。脑瘫、脊椎重伤、中风……他们急需康复治疗,如果康复得好,意味着他们还有希望能回归正常的生活。

“中医康复是新兴发展专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总体发展仍显迟滞,特别基层及偏远地区专业水平仍然较低。在临床中,许多失能患者得不到优质康复服务,降低了生存质量。”陶吉明告诉记者,每当想到这些,都会让人感觉极为痛心。

2004年陶吉明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开始学中医的道路,多年后他又先后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硕士、 博士学位。谈及之所以选择研究方向为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康复防治,陶吉明说,是因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痛苦感同身受,希望自己能做“有温度”的康复人,关怀更多失能患者。

今年年初,40岁出头的脑卒中患者秦琳(化名)来到科室进行康复治疗。刚开始,秦琳因为失语加上抑郁,加上疾病长时间卧床导致不愿意接受治疗,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在了解到秦琳的情况后,陶吉明利用空余时间给她当起了“心理导师”,渐渐地,和秦琳成为了“知心朋友”。

“医生很多时候更关注患者的病情,而往往忽视了患者感受。其实医护人员的一句简单的寒暄,都能给患者带来无限的动力。”陶吉明说。

就这样,每次治疗的同时,陶吉明都会给女孩进行心理疏导;治疗结束后,他还会给女孩布置“作业”,督促她在治疗之余,进行自我康复练习。在陶吉明的帮助下,女孩的精神状态渐渐好转,开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类康复治疗,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

“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家庭的温暖是医生和医学永远不能替代的治疗方式……”陶吉明说,即便是收治渐冻人这样的患者,康复治疗对疾病并没有特别好的效果,但是他们也希望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哪怕一丝一毫。

  == 让中医康复走入现代化 ==  

在陶吉明看来,不论从手术还是研究角度,西医当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观中医,他觉得中医在治疗“度”的控制、不同方法的选择,治疗时机的把握,中药治疗的应用、以及各种辅助治疗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标。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自己的成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使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

不过,陶吉明坦言,作为伴随中医康复专科共同成长的他,深深感受到了发展道路的艰辛而曲折的。经历门诊仅有两间诊室到拥有百张以上康复床位的专科规模,经历从仅6人的康复二级科室扩展至30人以上康复大团队;经历传统认知中概念模糊的“理疗医生” 到能实现早期、全程康复的“康复医生”;经历不受重视的“边缘科室”到国家投入大量资源的重点建设专科……如今,陶吉明越来越能感受到,康复专业前景无限光明。

“在上海,这个较早发展中医康复的优势平台,而我有一个梦想:和自己的伙伴们共同构筑中国式现代化中医康复梦。”作为曙光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者”,陶吉明带领团队建立了国内外临床规模一流的中医康复中心,目前已初步建成一体化康复病房、门诊、会诊治疗区,搭建出一支30余人组成的优秀康复医师、治疗师团队。

在距离中国式现代化中医康复梦越来越近的同时,陶吉明还将“有广度”的康复技术下沉至社区、偏远地区。作为上海首批20位获得康复医学资质的中医康复科主任之一,他参与北部医联体 “双向坐诊”及“专家下沉”;五年前,深入中国滇南地区,作为指导专家帮扶建设云南文山州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半年,显著提升了当地中医康复临床诊疗能;三年前,他又远赴海南省海口市中医医院担任执行科主任,从零开始帮助海口市中医医院搭建康复医学科,通过专科、学科建设、到人才团队一体化建设工作构建了中医康复特色专科,借助上海医联体扩大了专科影响力。

  == 书写好“中医康复故事” ==  

“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学医,为什么又会选择中西医结合?”陶吉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时候觉得学医对全家人都有用,但时间慢慢长了后,陶吉明感悟到了其中的意义,医生看着只是救了一个人,其实是救了背后一个家庭。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他希望自己能书写好“中医康复故事”。

“经过一次次康复训练,不少患者能够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这会让我们特别有成就感!”对陶吉明来说,很多康复患者一次住院后,就成了永远的朋友。在他的微信好友中,有不少人就曾经是他的患者。一声感谢,一句“我已康复”,这是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效果的认可,也是对他们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中医康复这一路艰辛和务实的肯定。

除了临床科研工作,陶吉明还承担着大量临床带教工作。这些年,他先后取得优秀理论课教师、优秀教学干事、我心目的好老师、本科生优秀德育导师等教学嘉奖。在临床给予学生们指导的同时,陶吉明也告诉他们:医学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有温度的事业。

当学生们提到陶吉明时,他们的言语总是那么阳光、自豪,对所学专业的未来信心满满。在他们的心里,这位青年导师是自己的领路人,带领自己走向梦想,也更是好友,一起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康复道路。

一路走来,感概唯有“坚守” 二字方能使专业获得更多的认可度。陶吉明说,作为沪上最早投入到中医康复事业的青年“螺丝钉”,以导师房敏教授的“上海工匠”精神为指路明灯,以临床康复工作为基石,一步一个脚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