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典礼上校长说出“‘伏羲’说今天上海不下雨”时,是在寄望新生什么?
2023-09-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李蕙兰/文、图、视频

当全市中小学喜迎新学年开学的时候,对复旦大学2023级学生来说,今天也是一个“大日子”。2023级学生开学典礼上午在光华楼草坪举行,这是学校近20年来第一次在户外举行开学典礼。校长的一句“‘伏羲’说今天上海不下雨”,让全场爆发欢笑。当校长在开学典礼时介绍“伏羲”时,又是在寄望新生什么?

  //  以创新为天职,以卓越为目标  //  

今年共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4217名本科生和11807名研究生加入复旦大家庭,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发表讲话《学会创新 边界无疆》,寄语新生以创新为天职,以卓越为目标。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是学习知识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大学阶段是一生中学习成长的黄金岁月。迈入复旦之门,同学们不仅将学到高深知识,也将亲身参与知识的创造,真正懂得学习和创新的意义。

对此,金力说,复旦人学习是为了创造,并把创造知识作为学习的更高境界。在这片沃土上,同学们应该自觉地把学习、运用和创造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真正奠定立身立业、自强强国的根基。以创新为天职、以卓越为目标,这是一代代复旦人的治学之道,更是国家、时代对同学们的成长呼唤和成才期待。

第一,越过学科专业的沟壑。“最近江南雨水多,很多人感到担心。我们的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联合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基于学校自有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训练出拥有45亿参数的伏羲气象大模型。这一模型能成功预报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每次预测耗时3秒以内。”金力的一句——“伏羲”说:今天,上海不下雨,让全场都会心地笑了。

这正是一个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生动案例。每个学科和专业都能提供不同的学术视野、思维方法和研究工具,但解决现实问题往往离不开跨学科协作。面对快速变化的复杂世界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打破知识体系边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普遍潮流,没有交叉新工具、融合新范式,必定会落后淘汰。

金力提及,今年,学校为厚植创新和育人沃土,新推出了“文化校历”。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应该不囿于学科背景,全身心投入各类融合创新实践,不断垫厚学识根基、拓宽见识眼界。像分子运动一般,在“升温”中提升交流的主动性、在“增压”中提高思维碰撞的几率,激荡出创新的无限可能,为实现自我能级跃迁积蓄深厚能量。

第二,突破发现新知的壁障。创新有许多类型,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以发现新知为目标的原始创新。发现新知,是突破已知边界、拓展人类知识疆域的过程,往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提出新问题,对原来貌似不相关的多个事物进行关联性思考,发现新的联系;第二步,解决新问题,搞清楚新联系的因果关系和背后的学理机制。新问题提得越好,新关系的跳跃性越大,对知识边界的突破越大,创新的价值也就越大。

第三,摆脱收益计算的边际。从创新的视角看,卓越精神与精致主义截然不同。精致主义往往以利己为核心,计算收益、规避风险、权衡边际效应;而卓越精神把实现理想作为首要目标,有进无退、不计功利才是追求卓越的姿态。创新路上,如果因为权衡得失而选择跟随式研究,将“输在起跑线上”。成才路上,如果太计较一时得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打造漂亮的简历,只会与卓越精神渐行渐远。复旦人应该具有“卓越而有趣”的特质,做卓越的事业、做有趣的灵魂,对于思想、知识和生活永葆趣味心、创造力。

带着“新复旦人们,学海无涯,行者无疆!”的深情勉励,新生们满怀信心地出发。

  // 要勇于进取,也要内心柔软地体会世界  //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任重书院院长陈尚君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进复旦学习、工作,至今47年,一直感到复旦是一所开放包容、多元温暖的大学,在我心中,复旦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每天很充实地工作,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有收获,惟一遗憾,不知不觉就老了。”

“近年国学很热,如果评二十世纪国学第一人,我认为还是王国维,他为旧学向新学转型作了全方位的开拓。”陈尚君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三段宋词描述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段来自晏殊《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说摆脱俗谛,超越红尘,或者说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纠缠日常是非,心怀高远,追求永恒。第二段来自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就是孟子所说“苦其筋骨,劳其心志”,必须付出艰苦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第三段来自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刻骨铭心、锲而不舍的追求后,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最终得解,也就是禅宗所谓“言下大悟”,也是中外许多科学家在取得关键突破时的一瞬感悟。

“我治唐代文献几十年,只有一次达到这种感觉,即我怀疑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伪书,苦无确证,某晚读书突然发现铁证,惊喜莫名,这是可以改写全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重大发现。”陈尚君说。

陈尚君谦虚地感叹,近年难得地读懂了李白,看到他少年时曾三拟《文选》,存世诗作曾反复修改,方知他是天才而特别用功。“我相信,天赋异秉者善用才华,又勤奋努力,成就不可限量。稍有短板者也不必气馁,后天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学当然是后天的努力。”他特别提醒本科新生,“中学里学到了许多确定性的知识,进入大学,请你们理解世界是立体的,万物是多元的,答案和对错都是相对的,忘记过去,重新出发。”

陈尚君引用了两段话与同学们共勉。一是近代改革殉道者谭嗣同的两方私印,一曰勇猛精进,二曰芬芳悱恻,即勇于进取,与物多情。“后一句如果用现代诗表达,就是当看到花开花落时,同学你还有眼泪吗?同学们要勇于进取,也要内心柔软地去体会世界。”二是其导师朱东润先生的一段题词: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李蕙兰/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