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苗岭之巅,记录黔里之行,这个大学生影视创作训练营将镜头对准原生态乡村
2023年上海大学生电视节青年影视创作训练营。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真的是收获满满,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乡村,最快今天我们就会把剪辑好的视频传上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二学生王雅和介绍说。
开学伊始,由2023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的“纪黔里之行,探苗领之巅”2023年上海大学生电视节青年影视创作训练营的营员们悉数归来,这两天陆续在递交为期6天的纪录短片拍摄。训练营期间,来自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澳门科技大学的25名师生一同前往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原始未开发苗族村落雀鸟村,将镜头对准了原生态的乡村。
将镜头对准大山里的生活
用视频为乡村做宣传
如果把长征比作一条红飘带,那么贵州在这条红飘带上留下的色彩最为厚重,红色也成为“多彩贵州”最亮丽的颜色。这也是幕后策划团队选择贵州的理由。
用脚步丈量苗岭之巅,用镜头记录黔里之行。师生们在苗寨民居共上一堂鲜活的党课,聆听老师讲述贵州红色革命历史和故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三学生张吕琰是策划团队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此次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里学生一同走进大山深处,到原始苗族村落实地调研、访谈、拍摄、剪辑。分别围绕贵州纪录片导演陈晓龙的拍摄过程纪录、返乡(雀鸟村)创业的年轻人故事、传统民族乐器芦笙文化纪录、非遗蜡染传统工艺纪录等4个主题进行影视创作。
作为策划团队的工作人员,张吕琰需要时刻协调4支纪录片拍摄队伍的进展。她透露说,在拍摄传统民族乐器芦笙文化纪录片时,原本学员们只能拍摄到芦笙的制作过程,谁知途经雀鸟村时,偶遇一位村民在为双胞胎女儿办满月酒,当看到表演者坐在土坡上吹很高的芦笙时,大家被传统乐器深深打动了。
“太惊喜了,一个小小的村庄蕴藏着那么多的文化。这真的是一个宝藏村庄。它们要广为人知,只是缺乏途径。”张吕琰介绍说,这两天,已经到了纪录片收片的冲击阶段,接下来他们会全方位让纪录片得以展映。
探访非遗技艺
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二学生王雅和参与的是非遗蜡染传统工艺纪录片的拍摄。她和团队成员均用蜡染DIY了帆布包和衣服。
“我们在村里待了4天,这里非常原生态,完全没有旅游业开发的痕迹。”王雅和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只听说过扎染,第一次见到蜡染的工艺流程时还是惊叹于整个过程的繁琐。蜡染作品的色彩感很强,给人的视觉冲击很大,拍摄出来效果特别好。“我们曾试着问雀鸟村的蜡染非遗技艺传承人杨丽萍,是否能简化工艺,让产品制作更快速、更简单,向工业化的产品看齐。但对方说,‘这是我最想做的事,完整地保留这些工艺。’这样的坚守与执着让我们感动了。”
“六天的旅程我们与陌生人相遇成为朋友,学习蜡染扎染工艺,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深深融入黔东南这片土地。在雀鸟村的三天半大抵是这么些年来内心最纯净的日子,白天面朝大山,脚踩泥泞;夜里耳听虫鸣,手摘星辰。我们遇见了小牛哥丽萍姐一家,他们善良淳朴,也心怀弘扬苗族文化的理想。我们碰上了邻居家双胞胎的满月酒,他们热情好客,叫上整个村子的人来到家里吃席,喝酒吃肉,唱歌跳舞。村子里面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是自然环境最原始、苗族文化最纯正的地方。”王雅和回忆说,告别雀鸟村,团队成员进城来到凯里,来到西江千户苗寨,同样是苗族寨子,这里有更多户人家,更多游客商家,夜晚有星星点点的灯光。一整天在西江走走停停,在咖啡店里坐坐,大家体验了特色的长桌宴、高山流水的酒礼习俗,也在思考保持原生态与开发旅游业之间的平衡。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