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姓,五名新生叫“李想”!来上海海事大学追寻理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今年,上海海事大学的新生中迎来了五名“李想”同学。是什么奇妙缘分,让他们汇聚海大开启新的理想?
提及自己名字的由来,物流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李想同学说:“父母为我取名时用了‘理想’的谐音,希望我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海商法专业的李想郑重表示,“能够就读海商法这一海事大学的特色专业,是我理想成为现实的开始。”
其余同学表示自己的名字寄托了父母的期望,他们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怀揣各自的理想,但现在他们同为海大人,将在海大开启他们新的理想之旅,一同为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向海图强的理想总是扎根在海大的校园,来自交运专业的新生徐锐捷,就与他的外公一同诠释了航运理想的薪火传承。徐锐捷的外公是海运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前身)水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去支援舟山群岛建设。受外公潜移默化的影响,徐锐捷一直非常关注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从外公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航运人的坚守,这种理想信念深深感召着我。”也正因如此,当徐锐捷填报志愿时,选择接过外公手中的接力棒,来到上海海事大学学习,开启他的航运梦想。
与高中同学一同考进海大,再续同窗情。范宸晔是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他的一位高中同学与他一同考入了安全工程专业。“我们在填志愿时一起填了海大,期盼着能一同被录取,继续做大学同学。”在得知其他两位高中同学也考入本学院时,他高兴地说:“如今我和同学们都成为了海科学院的一分子,希望我们一起进步,一起发展,在海大度过美好的大学四年生活。”
章镇宙是物流工程学院大一新生,陪同他一起报到的外婆曾于1961年加入海军。今年80岁的外婆仍然精神矍铄,对航海有着深深的执着与热爱,她希望外孙传承航海血脉,在海大好好读书,助力现代航运建设。
今年的迎新季,学校还开放了校史馆、航海模拟器实验室等场馆,让新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专业学科建设。在校史馆,参观的家长认真倾听志愿者讲解,仔细观看展品,了解学校从1909年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直至上海海事大学新校区落成的历史。在用于教学以及海员培训的航海模拟器实验室,新生和家长们体验操纵船舶的乐趣,了解不同的海域、码头、天气的设置。有家长在体验之后表示:“接触专业仪器的机会难得,相信孩子们通过亲身学习和实践,会牢牢掌握专业知识,取得更好的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