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沪举办新闻发布会:申城20多万医务人员成健康促进主力军
2023-09-1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2022年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9.42%,创历史新高并实现15年“连升”。而在这背后,离不开医务工作者在健康科普方面所做的努力。

9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上海召开医院健康促进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介绍,医疗卫生机构是健康促进的主要阵地,20多万医务人员是健康促进的主力军。目前上海已建成125家健康促进医院,有更多医疗机构正在积极申报能够进入健康促进医院的行列。据悉,今年新增申报医疗机构数量有上百家。

  ◇  推动医院开展常态化健康促进  ◇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为了更好地推动医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健康中国,我国开展了大量探索和实践,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上海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连续15年不断提高,2022年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39.4%。闻大翔表示:“今后我们还会不断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来提高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上海如何推动医院开展常态化健康促进?2021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健康至上的行业文化,加强全市医院健康促进工作”。今年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明确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责任。这个条例作为上海市地方立法,也被上海市人大列入到今年正式项目。

目前,上海市级层面已经建成覆盖了38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库,一共有629位健康科普专家。每个医疗机构组建了学科领域的健康科普人才梯队,成立“健康上海行动院士科普基地”。

  ◇  医院打造权威科普“国家队”  ◇  

大型公立医院如何回应百姓的健康科普需求?“要让医务人员认识到,我们不仅有‘治病救人’的责任,也有‘普及健康’的义务。当我们面对病患的时候,我们一个肩膀承担救治患者的责任,另一个肩膀承担“健康宣教”的责任。要把‘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教授介绍,该院着力于做权威优质的科普内容,炼就华山科普“国家队”。

“在医疗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慢病患者,因为他们缺乏疾病常识或者认知的错误,没有及时规范地就诊,等到产生严重后果时已经追悔莫及,我们医生也感到非常痛心。所以我们建立了具有华山特色的健康科普新媒体矩阵,引导百姓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邹和建介绍,目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460万粉丝,每年推出原创科普作品200余篇;华山医院互联网医学直播频道“医直播”,每个工作日中午12点准时开播,从2020年到现在已持续播出800多期。”

  ◇  消除百姓认知误区  ◇  

如何加大精神卫生服务的供应、消除老百姓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误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谢斌在发布会上介绍,以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作为目标,上海打造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宛平南路600号”心理健康促进品牌,很多老百姓都通过市精卫中心的科普宣传知道了“600号”。

其中,精卫中心与博物馆、艺术馆跨界合作,通过纪录片、“600号画廊”“600号”月饼、600号挎包等文创产品,消除大众对精神病人和精神病院的刻板印象。与此同时,发挥国家医学中心优势,开发脍炙人口的音视频、微电影等,出版“600号”科普系列书籍,打造全媒体矩阵,进行高质量、立体式、全覆盖的科学科普知识传播,积极回应各类人群遇到的心理困惑。

“健康促进对临床诊疗,既有减压的作用也有加分的作用,所谓减压就是健康促进能够使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所谓加分,具体体现在提升服务覆盖面、提升医生能力和改善医患关系三个方面。”谢斌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