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定海之窗”:从“穷街”到“秀带”
2023-09-24 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剑平/图、视频

绿荫照拂下的“定海之窗”内,婚纱拍摄张罗得热闹又温馨。与新潮影楼里的年轻人不同,这里的“新娘子”和“新郎倌”多已生了华发,携手走过半生。面向镜头,阿姨爷叔们仍然带着一丝羞涩,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辰光。

光阴在人们的脸上沉淀,定海人的故事,也伴着城区烟火和社区记忆在这里流淌。从“穷街”到“秀带”,从街道工厂到“定海之窗”,昔日的废弃厂房经过社区规划师改造后完成蝶变,成为城市创新空间和社区历史的展示窗口。一次特殊的公益婚纱拍摄,更是唤醒老定海人流逝在光阴中的记忆,幸福感随着社区的更新写一首美丽的新诗。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罗大佑《光阴的故事》


  在这里拍婚纱照意义更不一般  

从青年到暮年,你是否还记得当初携手承诺彼此相伴的那份激动的心情?从年少到不惑、知天命、耳顺、古稀、耄耋之年,又是否还记得与爱人家人已经不知多久没有拍下全家福?

9月,定海社区公益基金会联合恩久公益和蚂蚁公益的志愿者团队在“定海之窗”开展了一次“时光记忆 幸福留影”公益摄影志愿服务活动,为工作、生活在定海的40周岁以上的家庭、夫妻免费拍摄家庭照或婚纱照,共同留存这份“时光的记忆和幸福的影像”。

盘发、化妆、试礼服……每一道环节都细致入微。来拍婚纱照的人,幸福的笑靥久久漾在脸上。在充满定海人回忆的“定海之窗”留影幸福,定格美好,对他们来说是怀旧、也是纪念。

老伴身体欠佳,近80岁的王奶奶是一个人前来拍照的。不惧岁月,她觉得,自己的心理状态还不老,还想着要来美一下。他们那个年代,要拍一张时髦的婚纱照并不容易。

对64岁的庄梅珍和老伴来说,在此重温婚纱照,仿佛是与愈加美好岁月的同框定格,“我们是1988年10月份结婚的,当年4月拍的婚纱照,看到这次活动感到很暖心,我们就报名了。”

庄梅珍一家住在上海电力大学附近,距离“定海之窗”步行不过十来分钟,对于改造前这里是一片棚户区印象至深。“穷街、破败、局促、脏乱,都是曾经的代名词。但随着城市更新,这里变样了,新的活力绽放了,也没想到,大家会在这片土地与婚纱照相遇。我觉得,真的蛮好的,现在这里的房价好像也涨上去了嘞!”质朴的只言片语,满满都是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庄梅珍相信,定海的未来还能更好。

在“定海之窗”重忆青春拍摄婚纱照的市民。

  城市旧改里的社区微更新  

这一持续4天5场公益摄影的地方叫“定海之窗”,位于隆昌路542弄,它的转型本身就承载着定海人的光阴故事,裹挟着城区的烟火和记忆。

“定海之窗”是同济社区规划师团队参与杨浦城市更新的众多项目之一,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社区规划师王红军领衔这一项目的改造设计。王红军介绍,“定海之窗”的前身是一片位于定海路街道辖区内的废旧厂房,后来定海路街道依托区委组织部推出的“三师三顾问”机制,在保留原厂房结构的同时,对厂房进行微更新改造,成为了上海社区微更新项目的典型案例。

近代上海杨树浦地区工业的发展,不仅催生了滨水工业带和大型厂区,并且推动了杨树浦路北侧大量近代工人住区的建造,塑造了特有的城市肌理。如果站在长阳路和隆昌路交叉口,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氛围和尺度感。北侧是宽阔的长阳路和新建的商办楼群,而沿隆昌路向南,道路宽度悄然变窄,在两侧梧桐树的掩映下,是充满烟火气的小吃店和五金杂货店、红砖立面的近代公寓,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造的工人新村,再往前就是杨树浦地区的工业建筑群,江畔的汽笛声已清晰可闻。隆昌路似乎像是一道城市剖面,展现出定海这片近代工业社区的发展史。

隆昌路542弄就位于长阳路和隆昌路的交叉处,弄堂内有7栋二层坡顶联排住宅,是当年日本纱厂的高级职员宿舍。建筑青砖灰瓦,在周边新建筑的映衬下,依旧保持着近一个世纪前的风貌,以及低矮而亲切的尺度感。在弄堂西北角靠近城市转角的位置,是一处废弃多年的街道工厂。

面对隐藏在住宅区与街角绿化之间的街道工厂,设计师保留了这一历史厂房建筑,对内部空间进行了整理再生,有拆、有加固、也有延展和融合。微更新打开了北侧的城市绿化空间,通过“伞”状的剖面设计,又形成了连续的室内外关系,为社区提供了多用途的公共空间。

规划之初,老厂房“微更新”后的功能包括社区文化活动和展示、简单的茶饮,以及一处服务于社区的公益超市。同时,地块又恰好位于定海老街区的边界,是展示社区文化生活的窗口,因此,重生后的建筑定名“定海之窗”。

  蝶变的城市人民的乡愁  

“定海之窗”项目于2020年底建成,适逢定海街道大规模旧区改造全面展开,杨树浦路东段一带伴随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形成的大片住区,也面临着征收和全面更新的命运。受街道方邀请,设计团队与长期关注定海旧区居住空间研究的建筑师张斌早早地为一场“定海人家”的展览谋划起来。

定海“七拼盘”的旧改史、“同华里”老居民的故事、旧改干部日行万步服务百姓的故事、“弄堂烟火情”等生活场景和资料,都被悉心收集,与街道社区规划师团队对中联村、沈家滩、定海港路等街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民居建筑演变历史的研究,一起成为之后“定海人家”的展览里充满烟火气的篇章。

焦梦婕和白寅崧,分别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跟着导师王红军参与了“定海人家”的很多布展。焦梦婕记得,在展览即将开幕之时,受新冠疫情影响,“定海之窗”很快被用来作为社区的疫苗注射场地,进入“半封闭”的管理状态。伞状屋顶下的空间成为了疫苗注射场所,砖木厂房则成为了疫苗留观室,以彼时特有的“复合”方式呈现出来,因为环境怡人,被居民称为“最美疫苗点”。

作为社区公共空间,“定海之窗”相对开放连续的室内格局,和面向绿化的室外灰空间,都适应了新的功能要求,可以灵活转型,这或许正是社区空间最好的使用状态。

今年5月,谋划多时的“定海人家”旧改展终于在“定海之窗”启幕,持续至今。“沉浸式观展,岁月动人。”让白寅崧感慨的是,策展团队第一时间对定海街道即将消失的部分典型工人住区,特别是定海桥一带的自建“私房”片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影像、模型和图纸等方式,呈现出其自发建造的物质空间史。加上展陈“定海人家”居民的生活、风俗、器具、风貌等原始素材,真实而有力地讲述了该地从旧中国的“棚户”区,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规划与治理下,形成典型的工人阶级居住区,再到近年促进旧区改造,构建起全新美好家园的过程。

蝶变的城市,通过“物”“图”“视频”“口述历史”等表现形式,记录下“定海人家”的生活变化,保留起城市乡愁记忆,而众多参观者也在用自己的亲历故事继续与此产生交织与回响。

定海桥畔长大的刘大哥,回忆起小时候从定海桥跳下水游泳的欢腾,夏夜沿着运河畔疯跑遥看复兴岛灯火的童年往昔。当时的居住条件艰苦而局促,和隔壁邻居隔墙紧挨着,一开窗就可以直接通达隔壁。

还有一对夫妻是带着孩子而来。妈妈指着展览中的“米篮子”说一定要拍照,现在已经见不到了,那可是棚户区时代的“天然冰箱”,“吃剩下的米饭放在篮子里,盖起来,再挂起来,通风凉爽,一夜不会坏,第二天还可以吃……”

生活曾有捉襟见肘,但终究苦尽甘来。“定海之窗”主理人李长淑说,发展中的“定海之窗”,还在不断丰富与成长,既有公益摄影这样的服务项目,也作为社区治理的一个节点时时吸纳社区居民的各种金点子。未来,将作为定海路街道营商服务中心,成为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共育相生、多元共治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这里,既是回望定海历史人文的一扇窗,又是展现定海社会发展的百宝窗,更是激活营商环境的试验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