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国庆日在国歌唱响灌制地启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在徐家汇公园内,有一栋名为百代小楼的红色建筑,作为《义勇军进行曲》的灌制地而为世人所熟知。10月1日上午,由上海歌剧院与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主创们,来这里和现场观众分享了国歌诞生故事与歌剧创作初心。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获悉,长假过后上海歌剧院便将邀请主创团队一同进行歌剧选角,舞美、服装设计等各个环节也都在全力以赴地积极推进,11月底这部作品有望在舞台上初见雏形。
◆ 重温国歌创作历程 ◆
从1935年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到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再到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着不同寻常的传奇经历,也在岁月洗礼与时代发展中被赋予了的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涵。作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委约项目,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要在大时代、大背景的渲染和着墨下,在歌剧的音乐叙事结构中,艺术化再现《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体现当时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对社会与民众的重要引领和深远影响。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表示,“20世纪30年代,波澜壮阔的左翼文化运动在上海发祥,是上海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入上海城市文化的血脉。而《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正是在这样风云际会的上海,从曾经的上海百代公司、今天位于徐汇家公园的百代小楼里飞出,唱遍神州大地。曾经革命时代的最强音,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主旋律。这样振奋人心、激人奋进的红色主题及其讴歌、赞颂的精神内核,正是新时代文艺作品需要传递给广大人民的正能量。希望这部歌剧能够成为‘上海制造、海派风格、红色主题’的歌剧精品,真正地打动人心,触发观众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形成舞台与观众席的共振。”
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伍彦心表示,百代小楼自2021年开馆以来,成功呈现其作为上海重要红色资源的影响力,此次和歌剧院合作打造歌剧,为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探索了新模式、新场景。首演后,还将进一步优化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百代小楼、中小学校园、剧场为三大核心场景,线上线下联合开展情境文艺党课、红色文艺进校园、流动艺术导赏、驻场演出等主题教育和延伸教育活动。
◆ 塑造了左翼文艺工作者群像 ◆
想要打造一部好的戏剧作品,好的选题还只是第一步。而这样一部宏大题材的歌剧,扎实详尽的史料基础,与符合歌剧艺术特点的剧本依托,才是保证创作顺畅推进的重要开端。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以纪实文学作品《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以下简称《起来》)为文献依据,以贴近历史真实、关照时代特征为工作主线,力求创作出一部民族歌剧精品,艺术化地讴歌那个“风云时代”及其涌现的“风云人物”、演绎的“风云儿女”。与此同时,也抓住歌剧这门综合性艺术善于宏大叙事和细腻抒情的特点,将左翼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通过合唱、重唱等声乐艺术样式在剧情中充分展现。这部歌剧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这些进步青年参与、亲历、见证《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过程,更要塑造的是以他们为代表、“用笔做刀枪”的左翼文艺工作者群像。
作为该剧的文学顾问,也是《起来》的作者,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吴海勇表示,“《起来》这本书聚焦的是《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主题歌创作,塑造了包括聂耳、田汉在内的群体形象,反映了时代的呼声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作为。与以往反映国歌创作的同题材作品相比,它融会了历史考证的成果,包括对新史料的发现与参考,更接近历史真实。很高兴上海歌剧院以此作品为基础创作同题材歌剧,经过艺术再创作,音乐对诠释国歌题材的亲合力会让更令人憧憬、令人期待。”
了解自己国歌的创作历史,是所有对国族认同的人们自然会萌生的求知欲。这首影响十数亿计同胞的伟大国歌,其诞生绝非偶然。“《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国势阽危之际,《风云儿女》相关创作群体深怀忧患意识,勇担使命,为民族为理想为光明为信念,奋不顾身、努力抗争,激发出无上的创造力。再看《风云儿女》的主创团队是如此年轻:田汉创作歌词时是36岁,聂耳谱曲时才23岁,夏衍35岁,司徒慧敏25岁,许幸之31岁,等等。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国歌背后这群优秀的青年楷模,足以成为后人汲取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新时代的青年‘起来’‘前进’。”
担任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编剧的游暐之,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歌剧艺术刊物《歌剧》的主编,在歌剧创作、戏剧评论等方面都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海量的史料研读与实地采风之后,游暐之仅花了五天时间便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剧本初稿。“我们这部歌剧要展现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左翼文化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左翼电影小组。当然一部两小时的歌剧,面面俱到是一定不好看的,而要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选择最适合歌剧艺术表现、最能突出体现创作主题的人物、事件,来展现上海左翼文化界文化生力军不畏强敌、以笔为剑、为民族呐喊、为救亡抗争的真实历史故事,体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精神内涵。”
◆ 让观众爱听演员爱唱 ◆
作为国内外声誉斐然的专业国有文艺院团,上海歌剧院始终以推动中国歌剧发展为己任,传承红色经典、创排原创剧目、打造精品力作的脚步从未停歇。紧扣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 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排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正是上海歌剧院延续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中国歌剧优良传统,创排具有海派风格的新时代民族歌剧的重要探索和实践。歌剧邀请到孟卫东作曲,廖向红执导,希望他们能够结合自身在民族歌剧创作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让这部歌剧兼顾“民族化”的表达与“个性化”的叙事,平衡好“艺术性”与“接地气”之间的平衡,让观众爱听、演员爱唱。
上海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家、钢琴家许忠近年来在积极促进与世界著名歌剧院联合制作经典歌剧的同时,也一直身体力行、支持推动中国歌剧的发展,并执棒了多部原创歌剧的首演。他表示,“中国歌剧首先要有深刻的内涵,要有反映民族命运的呐喊的自信;其次,是保证精湛的艺术水准与高品质的舞台呈现,音乐既要有优美的旋律,也要有大国文化的个性表达;当然,更要传递出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上海歌剧院有红色文化的传承,有江南文化的滋养,也有海派文化的浸润,坚持守正创新,用更多精品力作吹响时代的号角,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12月15日至17日,《义勇军进行曲》将于上海大剧院首演,院长许忠将在首演中担任指挥。对于该剧的呈现,许忠十分期待,“今天,上海歌剧院艺术家们为大家带来的片段,既有刻画核心人物内心的咏叹调,也有体现特定场景与事件冲突的重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还将在排练中与孟老师一起不断打磨音乐,充分发挥出上海歌剧院强劲的合唱实力,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呈现出更具恢弘气势和震撼力,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用歌声、乐声弘扬革命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