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中读懂上海,Citywalk又添新成员
2023-10-0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上海是中国现代医院的诞生地,通过这些鳞次栉比的医院建筑,可以瞥见一座城市近年百年的发展史。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经过数年探寻走访研究,推出了最新专著《阅读上海医院建筑》,该书昨在静安区图书馆首发。最近City walk(城市漫步)大热,上海的这些底蕴深厚的医院建筑无疑也是“建筑可阅读”的一部分。

医院建筑一直伴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乔争月说,1843年上海开埠,几个月后这里就诞生了中国第一座西医院,也就是现在的仁济医院,专门是给华人看病的。比仁济医院稍晚成立的是一家公济医院医院,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来自德国的宝隆医生发誓要为穷人办一家医院,这家医院后来发展成今天的长征医院。他还办了一家医学院,以培养上海本土的医学人才,这家医学院的建筑仍在,目前属于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宝隆医生因为他的善举而受到尊敬,同济大学校史馆里现在还有一尊他的雕像。

据乔争月考证,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现代化西医院,第一家就是华山医院的前身,叫中国红十字第一总院。而中国人设计的第一家西医院应该是现在长海医院的中心楼。这栋建筑由中国建筑师董大酉建筑设计,上面是放射状扇形结构,以这个中心楼为中心,又分出9栋医疗建筑,这个建筑群体现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设计师的前沿思考。

为了写《阅读上海医院建筑》,乔争月花费大量心力从中外文报刊、档案和文献中寻找史料,进行现场勘察和考证,收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图片,挖掘出富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乔争月曾著有《阅读南京路》《上海外滩建筑地图》等作品,《阅读上海医院建筑》则是她研究上海城市历史的又一部专著。围绕新书,乔争月介绍了近年来在医院建筑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和写作,分享背后的故事,也讲述了这些代表中西文化交融的老建筑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上海的近代医院建筑也是近代建筑的缩影,完整地展现了近代上海医院建筑的风貌,形成规模可观、空间多样、设备先进、服务各类患者和疾病的多元样貌,成为现代城市的公共建筑类型。”正如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在为本书所写的前言中提到的,“关注医院建筑也是关注城市的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医疗卫生事业,关注现代城市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关注城市的价值取向,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