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力唱主角,上海歌舞团倾情打造“元舞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10月6日、7日,由上海歌舞团倾情打造的“元舞际·2023”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上演。“元舞际”是以“年轻力、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原创作品展示平台,为每一位青年舞者提供展示真实自我、诉说艺术热爱与内心感悟的机会,也为上海歌舞团从舞蹈演员、编导、舞美灯光等等各方面培养梯队人才搭建了载体。
◆ 守正创新,拓宽舞者艺术视野 ◆
当前,上海歌舞团的青年艺术家们在表演中不断探索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寻求突破传统肢体语言与当代前沿艺术的界限。他们用身体律动与时代进行对话,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充分发挥个人创意和想象力,打造出一台多元融合的艺术作品。
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表示:“守正创新是上海歌舞团始终坚持的立团之本,‘元舞际’就是这样一个推动文艺创新的平台,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全力给予上海歌舞团的青年艺术家们探索艺术突破的可能,展示新时代跨界融合下的舞蹈艺术新面貌。”
随着开场舞《启·元》以新的视角和纬度带领观众理解舞台和空间,一支支来自上海歌舞团的青年艺术家们的原创果实,陆续在舞台上为大家呈现。
藉由“元舞际”,上海歌舞团积极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激励人才,为艺术创作团队提供成长的土壤,打造新时代文艺年轻力量。在舞台上,上海歌舞团的舞美、灯光、音乐、编导、演员等各方面的艺术家们不断深入探讨、交流磨合、甚至互换身份、寻找彼此支点,共同打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的舞台作品。
◆ 激发创造力,多元艺术佳作迭出 ◆
此次“元舞际”,上海歌舞团副团长、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就“变换”了身份,由演员化身编导,为观众带来了由周晓辉、梁鑫演绎的现代舞作品《告别》。朱洁静表示:“从演员到编导,对于我来说,不仅是简单的身份转换,更是一种对于舞蹈艺术表现更丰富的尝试和探索,上海歌舞团的许多优秀青年演员、编导、舞台艺术团队,也将通过‘元舞际’这样一个平台实现从创作身份的转换和跨越,并在这个过程不断成长。”
由毕然、方文献演的现代舞《信号》叙述了两性关系之间的微妙羁绊,以信号为标签,将其抽丝剥茧。两者之间的互相牵引、拨动、支撑、分离、借力用力产生的运动发生,生动比拟两性的微妙关系。而在李志学、黄菲的现代舞《彼岸》中,他们借海洋比做起伏不定的人生,以道具桌喻为飘摇于生活海洋的船帆,在互相依偎、拥抱、徜徉,与不断变换空间的过程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力量。而到了娄瑜桐、韩睿泽演绎的《念念》中,爱情、思念变得更加纯粹,犹如冬天的暖阳,温暖、明媚。当代老年题材《时间里的他》中,王丹与杨弘昊则用“老夫妻”的角度诠释“老去”,以思念刻画爱意,在缅怀中慢慢长大,接受时间带来和带走的一切。
来自吴雨承的《Raining》告诉大家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场雨,有的人只是被淋湿,而有的人,会在雨中起舞。在董涵出的舞蹈《境》当中,体现更多的是感悟生命与自然联结共生的关系。她化身被白纱包裹缠绕、状若美丽修长的鱼尾。随着一尾鱼不断地缠绕挣扎,下半身随旋回的姿态愈发沉重的包裹感与上半身模拟生灵本身的折转轻盈形成对比,感悟生命与自然联结共生的关系。
由徐瑛松献演的《Samsara》,直面时间的流逝,享受人生蜕变,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周晓辉带来的《自由之丘》里,她用肢体描绘那座内心代表自由的山丘,送给观众喧闹都市中的一隅宁静。而在何俊波源于一次旅行中奔跑于夜间田野为灵感创作的《夜行》,则带领大家去往他心中梦境般美妙的夜晚……
“元舞际”就像一个无限可能的艺术空间,舞者们可以尽情展现自己对舞蹈的热爱,探索舞蹈语言的深度和广度。“元舞际·2023 发现舞蹈本元”作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七周年庆的特别呈现,得到了上海文艺人才基金资助和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的特别支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