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真的忍忍就好?这七大误区要警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在疼痛科门诊,因为各种各样的疼痛来往穿梭的病例数不胜数。有人一痛就痛了40年;有人眼部带状疱疹导致眼球动不了;有人甚至连筷子都拿不动;有人因为疼痛不敢活动上肢,导致肩部活动变少,得了肩周炎。
10月16—22日是“中国镇痛周”,主题是“提高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疼痛是我国第三大健康问题,影响着公众的身心健康,而公众对疼痛相关防治认知有待提升。在由医师报发起,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联合支持的“提高预防意识,远离剧烈之痛”沟通会上,首个《我国五区域疼痛领域调研报告》发布。
据悉,此次调研报告发现:颈肩腰腿痛、神经痛、癌痛、软组织痛,是门诊常见的慢性疼痛。对于中老年人来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比较常见的,有的患者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导致这种疼痛就像拧开的水龙头,无休无止。带状疱疹患病部位越高,对中老年人造成的疼痛危害更大。此外,如果患带状疱疹后,并未出现呈簇状、带状分布的水疱,更需要密切关注。
那么,如何解决疼痛问题?据介绍,多数疼痛的发生还与久坐久站、不良姿势、过度弯腰、缺乏运动、饮食结构、心理健康等日常生活行为、机体功能老化相关,管理好这些诱因,积极防疼痛于未然。此外,保持良好的情绪、确保规律的作息与睡眠、均衡饮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的发生;改变不良姿势,适当锻炼腰背部肌肉力量,可以预防腰背部疼痛的发作;积极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可以帮助治疗骨质疏松,能够预防或延缓关节炎疾病的进展。
对于有基础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提前预防常见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及带状疱疹等,减轻慢病共病叠加疼痛风险。如带状疱疹可以通过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预防,从而减少发生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风险。专家提醒,接种疫苗时要综合考虑自身身体状况,重点把握疫苗的适用年龄、保护效力、禁忌证这三大‘关键词’,选择适合自己的疫苗。
>>>七大疼痛误区
该报告是由来自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陈向军主任医师团队等中国五个区域的专家团队,结合各门诊诊疗情况进行访谈并整理出。
此次报告展示了以下七大误区:
一、疼痛不是病,忍忍就过去了;
二、疼痛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
三、止疼药有毒,坚决不吃;
四、忍痛的时间越长,忍痛的能力也会增加;
五、如果吃了止疼药不疼的话,会掩盖疼痛的病因;
六、疼痛通过治疗可以百分百消失;
七、把引起疼痛的神经“烧”了,就不会疼了。
针对以上误区,专家表示,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是人体避免伤害,及时发现隐患的保护机制。面对长期的、剧烈的疼痛,多数人容易陷入误区。其实,吃得了苦,没必要忍得了疼,更不必长期带痛生活。
一旦发生疼痛,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尽早规范治疗和管理。疼痛的治疗需要一定时间,且并不是所有疼痛都能够一经治疗就完全消失。专家们呼吁,希望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努力,经过治疗后,帮助患者避免或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