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书法美,二看人文美 ,上图馆藏汉碑善本展开幕
2023-10-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今天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一号展厅开幕。此次展览选取馆藏汉代碑刻,包括碣石、碑版、摩崖、石阙、画像题字等在内90余件珍拓善本,其中达到国家一、二级文物标准者有80%左右,均属首次集中亮相。

  //  汉碑文献价值无与伦比  //  

从汉代碑刻上拓取文字,被称为“拓本”,这是明朝时才开始有的。起初最受欢迎的是唐碑,那里留有很多名家的字迹,唐碑的拓本也就具有很强的书法临摹作用。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嘉靖时期,那时的金石学家们开始聚焦汉碑。他们以考证汉碑上的文字,研究文字背后的历史为己任。金石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此次展览囊括了汉碑中精品者,比如《乙瑛》《礼器》《孔宙》《史晨》《曹全》《张迁》等名碑,也选取地处偏远的摩崖名品《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刘平国摩崖》等。这些展品得益于三十余年的基础整理和研究发现,从数千件碑帖善本中精挑细选,既有善本裱册,又有精品卷轴,既体现了金石学研究价值,又不乏艺术鉴赏价值,从而全面展现馆藏碑帖收藏的品类齐备、宏富精善。

上海图书馆碑帖研究专家仲威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汉碑在清中晚期文人中影响极大,有时新出土了一块汉碑,各方名士都会齐聚欣赏,还会争相在拓本上考证提拔,形成一次次著名的盛会。

这次展览就有一件《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王懿荣藏本)。这件作品在1883年拓印。拓本一出,立刻成为学者文人的大爱,结果上面写满了施补华、盛昱、徐继孺、李文田和潘祖荫等学识大儒的题跋、题诗、释文、观款。仲威表示,这件作品“穿越”到两个时代。一个是汉代,因为《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于东汉永寿四年(158年)八月刻立,这也是当时中央政府管辖新疆地区一个重要佐证。一个是清代,让今天的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文人研究欣赏汉碑风气之甚。

  //  一看书法美,二看人文美  //  

而在汉碑和唐碑的对比欣赏之中,也能看出汉碑拓本的珍贵。专家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由于传拓时间和传播早晚的差别,汉碑善本与唐碑善本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唐碑以宋拓为珍,而汉碑至明代深入人心,至清中后期汉代刻石的出土频多,乾嘉以后金石学复兴,汉碑的鉴藏考订达到了新的高度,因而汉碑的清初拓本极为罕见,明拓本廖若晨星。此次展览中《太室西阙铭》(王懿荣藏本)、《开母庙石阙铭》(李葆恂藏本)、《曹全碑》(俞复藏本)、《史晨后碑》(何绍基藏本)等均属明拓珍本,拓工一流,纸墨古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也因为汉碑拓本是明代才开始有,距今不过几百年,所以流传下来的拓本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很高的欣赏的价值。

如何欣赏这个“汉碑善本展”?仲威给出的建议首先就是欣赏书法美,汉碑隶书风格多样,《三老碑》书体介于篆隶之间,《曹全碑》为汉代隶书代表作之一,《礼器碑》虽为隶书却继承篆书的运笔法,《张迁碑》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然后就是欣赏人文美。在碑帖善本的流传过程中,历代金石学家留下的钤印、题签、题跋都使拓片超越本身保存与复制的功能,成为独一无二的文物。如《沙南侯获碑》拓片汇集了近代甲骨文研究奠基者罗振玉,甲骨文的首位发现者王懿荣,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吴湖帆等众多学者及收藏家的笔墨,他们或考订文字,或记录史实,或抒发情怀,来了一场“纸上聚会”。

据悉,为了配合此次展览,上海图书馆编撰了《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一书,收录了包括所有展品在内的151种汉碑珍本,将在11月2日正式发售。本次展览为期2个月,将持续到明年1月7日。在展览期间,还将在11月至12月周末举行专家讲堂,与读者一起欣赏汉碑的无穷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