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信仰之光,育时代新人,上海市嘉定区中小学影视教育探索结硕果
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红色影视资源与影视教育传统。自2004年起,嘉定区在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上海市“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电影育人有效举措,拓展“大思政”课堂资源,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将影视教育融入常规教学,构建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开展“嘉童侃电影”“汽车影视教育”“红色影视研学”等多元化影视育人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的“电影+”大课堂,打造“嘉定区中小学生电影文化周”这一全新德育工作品牌,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提升“双减”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优秀影视的综合育人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影塑心
推动影视教育与“大思政课”高度融合
今年10月7日下午,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本学期的电影文化节活动启动,而为电影文化节拉开序曲的是传记影片《钱学森》。在电影导赏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认识和了解了钱老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忧心如焚矢志不渝、坚守报效国家、千方百计辗转回国的爱国情怀和大家风范。
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方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嘉定区影视育人基地校,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主动探索,有效整合多方资源,聚焦科技特色,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实施开展了影视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影视教育在提高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学生在课后服务时段有丰富的影视学习素材,包括与科技有关的国内外经典影视作品、纪录片、动画片等。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影视教育活动,如影视欣赏、影视创作、影视评论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为增强“科学精神育人”的办学特色,推进科技特色校的建设,学校还聚焦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以“科学电影赏析”“科学精神探究”等活动为载体,形成学校影视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在影视教育方面的尝试,是嘉定区积极探索电影育人的一个缩影。结合区域实际,嘉定区立足“教化嘉定”传统和“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建设,让阳光电影走进校园,通过开展“小咖讲电影”“小咖拍电影”“小咖创电影”等丰富多彩的影视教育活动,充分挖掘身边红色资源上好“大思政课”,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融影于教
促进影视教育与学科育人发展赋能
学校是开展影视育人的重要场所,校园电影育人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观影上,还需要融合正确价值观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2018年,嘉定区与上海大学合作,开办了专门以“影视传媒教育”为特色的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育人探索。
上大附属嘉定高级中学校长孟琰玲坦言,很长时间以来,影视教育参与学校教育课程的方式比较简单、碎片化,没有系统建设的规划,影视元素与整个课程内容之间呈现若有若无的隔离状态,所以全面规划和运用影视资源是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们以‘点缀’—‘补充’—‘融合’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课程逻辑结构,将影视特色课程在国家课程中‘艺术渗透’,方式巧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践滋养’,平台相融;在学科选修课程中‘高雅创造’,学科共融。这样的课程充分遵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所向,体现出学习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生长性,从而促进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形成学校的课程品牌。”孟琰玲说,各学科教师积极投入和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开发,不断完成融合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和相应模块内容的设计。
比如,语文、英语与电影,美术、音乐与电影,历史与电影创造性地组合成创新的“多学科讲电影”课程,老师们对《辛德勒名单》《流浪地球》《血疫》等电影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解读,从学科与影视的双重角度进行教学,实现学科与学科、学科与影视、课堂与实践的多层整合。“学生既学习了多学科知识,又充分享受了电影的魅力,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增容。”孟琰玲透露,2022年学生项目——“学科中的影像世界”获得了上海市创新大赛一等奖。在她看来,影视教育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综合成长。
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也将科技教育与影视育人相融合,开发和指导科技创新类辅导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多重科技能力,实现学科融合、技能融合、设计与动手实践一体化,助力科技强国。
当影视教育走进校园,电影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意义,嘉定区通过不断完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影视教育与学科知识进行更好的融合,赋能教育质量提升和课堂教学变革。
光影育人
助力影视教育与社会实践改革创新
思政课建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嘉定区以影视教育为纽带,以“大思政课”为抓手,联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国有影院、影视研学基地等社会力量,做好教育资源整合,构建产教融合、家庭协同、校社合作、统筹发展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品牌。
嘉定区积极搭建馆校合作平台,开设“汽车影视教育”沉浸式“大思政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上海汽车博物馆联动,以“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为主线,打造了一条红色探馆路线“国货之光”,以沉浸式学习体验回顾中国汽车工业70余年的发展史。嘉定影剧院作为一家拥有42年历史的国有影院,自创立之初就以“电影艺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为己任,陪伴了一代代青少年的成长。通过开展“嘉童侃电影”系列影视育人活动,引领学生在“勇气”“坚持”“责任”主题下创作原创剧本,诞生出不同题材的学生作品。自2021年试点、实施以来,共指导创作学生宣讲视频39部、微电影作品26部,为嘉定区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现平台和实施途径。
作为嘉定区中小学电影育人实践基地,嘉定区实验小学积极推行“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活动,以“诗·乐·剧”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构建“追影 筑梦 逐美”的影视课程目标。学校与嘉定影剧院联手组建“小畅拍电影社团”,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影视专业技巧。社团学生参与“小畅电视台”的创建工作,通过影像记录学生活动、搜集时事新闻、述说心情故事等栏目,使学生感同身受地了解校情、国情、社情、民情,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形成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激发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涵养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脚下有路,心中有光,嘉定区的电影育人探索之路仍在不断迈进。2022年10月,嘉定区设立中小学生电影文化周,与绿洲控股集团签署电影育人合作共建协议,并授牌首批25所中小学成为电影育人实践基地,通过校社协同,合力打造嘉定区德育教育全新品牌。今年11月,嘉定区还将为20个中小学生电影育人校外实践基地授牌。未来,嘉定区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嘉定地域红色资源,不断挖掘电影的育人价值,大力推进“影视课堂+思政课堂+社会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将优秀影片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做到观影即受教,观影即传播,更好地强化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打造中小学影视育人教育嘉定样本,为“双减”下的中国教育赋能。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