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发明家”|这位活跃在一线的85后青年医生,如何成为发明家?
2023-11-01 上海

【编者按】

近期在申城收官的“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上传出消息,全市66家大学及医疗卫生机构的182个项目报名,经初赛、复赛和决赛,共决出12个获奖项目。获奖者中,不少都是活跃在临床一线的青年医生。

临床青年医生,如何能成为发明家?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近了这群青年医生。对于他们来说,做好发明家,是希望能带着给病人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做成果转化。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最终让更多患者受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在近期收官的“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一举摘得1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把全市奖项的三分之一收入囊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获奖的都是医院一线职工,而1988年出生的唐冬梅是其中最年轻的一线医生。

“为更多的人送去健康,传递医者温暖,这正是我们做好临床发明家的初衷”。唐冬梅说。

  // 青年医生成发明家 //  

“我今天带来的项目是我们团队研发的数字化耳鸣诊断与康复治疗系统,希望通过个性化耳鸣声刺激,可以有效降低耳鸣强度。同时可以缓解耳鸣相关的负性情绪,并且创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综合干预模式。”大赛舞台上,85后青年医生唐冬梅青春洋溢,而又充满自信。

唐冬梅是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的一名主治医师,她所带来的“数字化耳鸣诊断和康复治疗系统”项目拿下了“春昇杯”创业组的三等奖。舞台下一片掌声,大家为这位青年医生点赞。

“临床上受耳鸣困扰的年轻人很多,其中甚至包括青少年,很多人认为耳鸣是治不好的疾病。”唐冬梅研究的疾病是耳鸣,其治疗难度居耳内科三大疾病“耳聋、耳鸣、眩晕”之首。往往表现在耳内或颅内持续不断的声响,常见的有蝉鸣声、铃声、嗡嗡声等。耳鸣的发病率约占成年人的10%-25%,据估我国约有1.3亿以上耳鸣患者,其中重度耳鸣高达3000万-4000万。它的危害多为心理层面的负性影响,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然而目前世界上尚无有效的治疗耳鸣的药物。

多年前,唐冬梅清晰地记得有这样一位患者。年轻的女孩告诉她,每天耳边都有机器轰鸣的嘈杂声,每次躺在床上要很长时间才能入睡,经常躺一两个小时还睡不着。为了更好地入睡,女孩半夜会出去走走路,“累了就睡了”。再后来,女孩整夜睡不着了,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帮助到这些患者。”10多年前,唐冬梅加入了导师李华伟教授的团队,做了国内第一款专业耳鸣诊疗APP,将枯燥难听的耳鸣治疗声通过复杂的计算机数码编程融入音乐,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6万人在使用。而当年的那位女孩,如今也正在使用这款APP,虽然耳边还是会有嘈杂声,但是已经不会再影响到她的日常生活。

  //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  

在申城,越来越多的医生不仅仅可以看病、写论文,同样也可以成为发明家。对于他们来说,临床科研的终点从来不是论文,而是为了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命质量。

唐冬梅说,在临床中发现“痛点”,创新攻关解决难题,最终将创新成果运用于临床,这是做科研发明的动力。实际上,“数字化耳鸣诊断和康复治疗系统”这个项目只是唐冬梅手头众多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她已经拿到了7个发明专利、9个实用新型专利。

每天日常的门诊和手术,唐冬梅的工作日程可以说是排得满满的。但在工作之外,她时刻挂念着她的那些发明。要做好一位临床发明家,中间会遭遇很多坎坷。读文献、做笔记。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做出更好的发明。同时,反复设计、实践、改进,再实践,一个个的发明才能最终出炉。“每一个科研发明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甚至长达十多年,其中还有不少中途夭折了。所以,这些最终能顺利研发并转化的项目,都让人倍感珍贵。”唐冬梅说。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更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唐冬梅说,带着给病人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做成果转化,研究的导向自然而然就是“解决这些问题”。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很多患者使用了专业耳鸣诊疗APP后,感觉耳鸣没那么严重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情变好了。

“放心,耳鸣不是不能治,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一样可以得到改善。”门诊上,唐冬梅无数次用温柔的话语给患者传递信心。“为更多的人送去健康,传递医者温暖,这正是做好我们做好临床发明家的初衷。”

“因为工作比较忙,孩子才3岁,基本上我都没有时间管过。不过家人都特别支持我,让我不要轻易放弃,特别感谢他们。”谈起家庭情况时,唐冬梅会感觉有点内疚。

  // 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 //  

像唐冬梅这样的一线医生在医院被称为“医工交叉创新人才”,如今这样的“发明家”医生在医院并不在少数。在申城各大医院,搞科研成果转化的氛围非常浓,一线医生门诊和手术之余做发明创造成为常态。

一线工作本就非常辛苦,唐冬梅为什么愿意“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时间”来脑洞大开做创新,动力在哪里?答案是激励。

记者了解到,唐冬梅所在的眼耳鼻喉科医院制订了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除了将科研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的更高比例留给研发团队,还可给予一定的经费匹配支持后续研发,以促进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在职称晋升中,这些发明家医生也会更具备竞争力。此前医院外省市引进的一位医生,因为完成了多项转化,原本需要5年才有资格晋升,如今3年就得到了破格评正高的申报机会。

在医院看来,激励政策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给一线职工搭好平台。眼耳鼻喉科医院先后建立了国家卫健委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和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视觉损害与重建重点实验室、上海激光与裸眼3D视觉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市级高层次研究平台。“这些研究平台立足学科前沿,以解决目前诊疗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全市乃至全国范围的大合作、大攻关,产生大效益、大成果。”采访中,眼耳鼻喉科医院科研科主任张圣海告诉记者。

有了政策和平台,还得面对科技创新的“最初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科研转化是个漫长的进程,在“最初一公里”,首先是面对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而从论文到生产线,如何实现成果转化,则是科研创新“最后一公里”问题。“医院能做的,就是做好一线医生背后的保障工作。”张圣海告诉记者,医院2019年投入1000万元成立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推进中心,用于进行知识产权培训及新技术、新药研发、转让等培育和推进。2022年又成立了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大院大所以及知名药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来加速科研成果孵化产出、转移转化。正是通过持续发力高价值知识产权孵化、高质量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水平,顺利打通了这最难的“最后一公里”,医院也于2022年12月成功入选上海市首批十大医疗机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正是这群青年医生的努力加上他们背后有力的保障,临床医生成为临床发明家这一现象,正在申城的各家医院从“盆景”变成“风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