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Talk|晋剧第一女老生谢涛:戏曲是门手艺,手艺就要跟着时代走
2023-11-0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晋剧第一女老生”谢涛近二十年来排演了一系列新晋剧,影响很大,获奖无数,但也曾一度为一些老戏迷所不理解。“我的这些戏不是老晋剧,但一定是晋剧。”谢涛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在谢涛看来,晋剧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都应该随时代之变而变,迎合当代审美,这样才能培养青年观众。

这次谢涛又携新编晋剧《庄周试妻》参演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自2005年《范进中举》之后,谢涛已是第四次带新戏来沪献演。她还曾三次获得白玉兰奖。所以,在谢涛看来,上海观众懂她,总能给她掌声和鼓励,让她在戏曲革新中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上海是晋剧的福地,也是我的福地。”

  “不是老晋剧,但一定是晋剧”  

青年报:这近二十年来,你排演了大量新戏,创新已经成为你的“标签”。这次带来的《庄周试妻》,新意主要体现在哪里?

谢涛:剧本方面,过去庄周的故事在戏曲里很多,但戏份大多集中在庄周妻子身上。这次编剧徐棻老师在故事源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小说的基础上,对老故事进行彻底改造,庄周成为主角。读完徐棻的第一稿剧本后,我止不住为女主人公田氏流泪,这份共情来自同为女性的感触。最早我对庄周这个人物有抵触,但导演和编剧都帮我分析,把他从圣人还原到凡人,乃至俗人,当我明白我演的是一个普通人,我也就释怀了。在这版《庄周试妻》中,庄周对于妻子的试探与拷问最终指向了自己,具有强烈的寓言性与思辨性。

在表演上,我会在130分钟内6次转换角色。在《庄周试妻》里,一人分饰两角,既扮演老生庄周,也扮演小生楚王孙,虽然是一赶二,实则一赶三、一赶四。时而是真庄周、时而是真楚王、时而是假楚王、时而是圣人庄周、时而是跳下神坛的庄周,多个角色的切换间,不但声音要“秒变”,还要借助指法、身形、程式变化等体现人物区别,挑战性极强。

《庄周试妻》不是老晋剧,但一定是晋剧。它是一出实验性剧目,吸收影视、话剧效果,采用“无场次现代空场艺术”,节奏紧凑,引人入胜。同时把握戏曲之美,将翎子、跷、水袖等各种技巧融入剧情融入人物,在音乐唱腔上也有所突破。

青年报:对于你近年在晋剧中的一系列创新,业内普遍是认同的,但观众之中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你怎么看晋剧的守正创新?

谢涛:确实有人不太适应,甚至有人说我唱的不是晋剧,但我要说,我的所有唱腔都是晋剧老腔,只是经过作曲老师改良。我一直认为,戏曲是门手艺,手艺要跟着时代走。晋剧的演出环境早已不是过去站在露天台子上,没有音箱和音效,全靠吼出来了。现在大多都在剧场里,即使到了乡下,也有高级音效配合,怎么利用好先进的设备和手段,是我们从业人员都要考虑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我们必须得承认现实,再去探索,我们得往前蹚路子,即使尝试有可能失败,也得往前走,不能退回去。我注重演人物,实际上,但凡演得好的艺术大师,都是通过行当演人物。我借鉴了话剧、歌剧、舞剧的因素,也把戏曲本身的程式很好地融进去,去琢磨每一个人物。这是我的探索。

  “戏曲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  

青年报:现在晋剧的市场怎么样?

谢涛:晋剧的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我们的演出一部分是在剧场,一部分是在露天广场。那些在乡村露天广场的演出观众热情很高。这次来上海之前,我们刚刚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广场演出。露台广场我们称为台口,一个台口,我们要演四五天戏,每天演白天和晚上两场。白天老年人来得多,都是从邻近的乡镇来的。晚上的演出更集中,更安静,更能看好戏。很多场次都有上万人。这次演出,有人航拍下来给我看,我们的舞台那么小,周围全是密密麻麻的观众。大家对于晋剧的热情让我们感动。

青年报:晋剧应该如何培养青年观众,古老的晋剧如何适应现代审美?

谢涛:应该说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还是喜欢看传统戏。我有一些全国巡演的戏比如《傅山进京》《于成龙》等,都特别想带到乡下,与父老乡亲分享。过去,他们很抵触,他们喜欢谢涛,但不喜欢谢涛的新戏。我一度很纳闷,也很苦恼。但是,近些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观众们开始点我的新戏。我说你们不是不想看吗?他们说,干嘛不看,你的戏都全国巡演了,引起了那么大的轰动,我们也看一看。就像这次在山西清徐县城演出,几万个人看我的新戏,这就是观众审美的改变。

我在每一部新戏里都有创新,可以这么讲,创新就是我的标签。戏曲是古老的,其实也是现代的。有一位戏迷曾说,她原来不喜欢我的新戏,可是年轻人喜欢,她接受了年轻人的想法,再看的时候就开始喜欢了,甚至成为了忠实的戏迷。

这些年,我们的戏曲进校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们对戏曲的兴趣只增不减,但是,相对于这个广大的群体,戏曲还没有做到广泛的普及。在时代快速发展、文艺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戏曲要占领年轻人的阵地,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去向年轻人推广,因为他们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而戏曲承载着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我们这一代戏曲人的使命。

  “上海是晋剧的福地,也是我的福地”  

青年报:你曾三次在上海获得白玉兰奖,这在地方剧种艺术家中很罕见,谈谈你和上海的渊源。

谢涛:我们的晋剧属于山西或者周边河北、内蒙、陕西这些地区的范畴,如果到南方来演,尤其是到上海,我其实一开始是不自信的。我们粗犷的东西很多,担心上海观众欣赏不了。在决定带《范进中举》来上海演出之前,晋剧已经69年没登上上海这个大码头了,这样勇闯上海滩,胜算有多大,心里没底。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每一次来,我都会获得掌声和各种鼓励,这是上海观众给我的肯定。

我2005年带着《范进中举》来上海演出,获得了白玉兰主角奖,2007年凭借《傅山进京》又获得了白玉兰主角奖。6年前因为《于成龙》获得了白玉兰特殊贡献奖。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我觉得上海观众对于戏曲还是很挑剔的,但是上海对我确实特别厚爱,他们不断地给我肯定。应该说上海是晋剧的福地,也是我的福地。我来上海演出是一次比一次有信心。

这次我带来的《庄周试妻》去年在太原首演。无论在哪里演出,我都想着新戏都要到上海来演。上海国际艺术节给我们的戏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这是一个经过严格筛选,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的平台,很高兴《庄周试妻》能够被选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