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科学家顶科论坛主旨演讲:科学引领变革,重塑世界韧性
2023-11-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

今天,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开幕。本届论坛共邀请到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27位诺奖得主在内的100余位海外顶尖科学家、4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120余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等300余位全球科学家相聚上海。开幕式上,围绕“科学引领变革 重塑世界韧性”的主题,5位科学家进行了主旨演讲,共话科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科技合作的经验与变革。

▎诺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

科学只有在有利于研究真理的环境中才能繁荣

“我觉得线下比线上好多了!”本届顶科论坛是疫情之后科学家们又能面对面交流的一次盛会,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名誉教授塞尔日·阿罗什在演讲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以“论当今复杂世界中科学面临的挑战”为主题的演讲中,塞尔日·阿罗什强调,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进步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科学发现和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踵而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普通大众对科学究竟是什么知之甚少的时代。“我们日常生活中围绕着各种设备,没有人再会惊叹这些设备给我们带来的出行、计算、交流和更好生活的能力,我们认为所有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正是在不理解科学而获得的舒适中,许多人开始怀疑科学、攻击科学。”

塞尔日·阿罗什认为,科学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仍在继续,新技术也在不断出现,这将赋予我们更多的力量。但也应该看到,科学正受到社交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信息和假新闻泛滥的攻击,导致个体、群体聚集在虚拟社区中相互强化他们有害的想法。“唯一有效的回应就是通过教育,通过科学教学,从很早的年龄就开始帮助儿童理解科学和科学方法的价值。”她表示,这种教育必须培养年轻人的批判性思维,向他们解释什么是理性怀疑。

图灵奖得主马丁·赫尔曼

当科学精神与成见相悖,我们仍应该相信科学

2015年图灵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名誉教授马丁·赫尔曼发表了主题为“科学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演讲。他说,科技为改善生活带来巨大希望,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科学向善”的目的,我们需要更加广泛应用科学精神。他表示,解决各种威胁、风险,方法很简单,但人类心智成长是极其困难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对于真理执着追求,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国家种族的差异,为我们提供共同的参考框架。”

在马丁·赫尔曼看来,一些新兴的威胁,既是危,也是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科技进步都有其积极的方面,即使是气候变化、核武器,在技术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机遇。“如果人类能够真正应对挑战,成长为成熟的‘成年人’,我们就能够建设更美好跟和平的世界,将它留给子孙后代。”这一过程中,科学家能发挥重要作用,“顶科协成员的贡献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顶科协成员可以在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中,带来不一样的东西,我们能够果断去相信科学,当和成见相悖的时候,我们是坚持真理真相。”

▎诺奖得主梅-布来特·莫索尔

中国同事的发明同时记录下200个小鼠脑细胞的活动

在题为“大脑定位系统中海马体的形成与发育”的演讲中,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布来特·莫索尔介绍了她研究的课题。

人类大脑中的海马体因为长得像海马而得名,它不仅帮助我们进行位置的识别和探寻,也能够生成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记忆。梅-布来特·莫索尔说,其实在大脑方面,人类和哺乳动物比如小鼠,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当一个小鼠在实验室环境中追着巧克力奔跑时,如果把这个细胞的活动可视化,就会有一个红点,“一个红点就是一个细胞的发电。”

梅-布来特·莫索尔从50年前就开始投入海马体中单细胞活动方面的研究,到现在,她和团队已在单细胞活动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她表示,想要知道这么多的细胞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需要新的工具,幸运的是,一位北大毕业的中国同事发明了一个非常小的探针,这种双光子显微镜,可以在3纳米的大小下进行观测,通过双光子显微镜,他们几乎同时记录下200个小鼠脑细胞的活动。

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杜宁凯

科学引领变革不仅是号召更是深刻的真理

时隔4年再次来到上海,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杜宁凯特别高兴,他以“科技合作与历史经验启示”为题作了分享。

杜宁凯说,新冠疫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的重要性,疫苗的开发既要感谢基础科学的进步,同时也要感谢国际合作,正是国际合作让我们摆脱了不确定性。当前,我们正处在人类影响史无前例的世纪,新冠疫情是一个例子。“当然,重大的全球性的挑战,不仅是非常严重的气候变化的诸多影响,其实还有人工智能,还有我们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各样新的技术。”

杜宁凯认为,本届顶科论坛的主题是“科学引领变革”,这不仅是一个号召,更是一个深刻的真理。“我们面临的挑战无论是流行病、洪水、干旱、火灾、气候变化或者其他问题,包括利用新技术手段为公众谋福祉,都需要我们集体一致地努力,而不仅仅是偶发性的、孤立的努力。当科学家能够齐心协力时,科学能给我们提供所需的知识和工具,帮助我们适应、引领变革、克服挑战、创造新的机遇。”

阿尔伯尼医学奖得主谢晓亮

快速预测逃逸,让疫苗“跑赢”病毒

2015年阿尔伯尼医学奖得主、昌平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发表了题为“人类基因组20年:两轮技术革命引发的两次医学变革”的演讲。

20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总共花费30亿美元。随后几年中,生命科学界又发生了两次重大技术革命:一是下一代DNA测序仪,这使得基因测序价格大幅下降,现在只需几百元、不到一天时间,就能完成一个深基因组的测序。另一项技术革命是结构生物学的蓬勃兴起,“现在给我一个人类细胞的话,我就可以解密人类基因学,包括他的染色体结构,还有单细胞三维基因组结构。”

谢晓亮说,基因测序让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成为了可能。世界上有总数不下4000种的遗传性疾病,这些遗传疾病会代际遗传,会让孩子有基因缺陷。通过基因组技术的发展,科学界不断发展新技术,来避免遗传疾病的代际传递。

谢晓亮所在的昌平实验室所做的另一项研究,与病毒逃逸的预测相关。2020年春节刚过去两天,谢晓亮与同事就开始通过单分子测序技术寻找中和抗体来应对新冠疫情。他们在几个月内找到了中和抗体,却因奥密克戎的出现,最终没能推向应用。这是因为奥密克戎对这一抗体产生了逃逸。“临床开发速度相较于病毒逃逸速度,实在太慢了。”于是,谢晓亮开始针对“病毒如何逃逸免疫系统”的问题,开发高通量深度扫描系统,对病毒所有的关键氨基酸进行深入研究,预测何种变体可能产生逃逸。他们团队对4000多种突变进行测试,并对抗体位点进行分类。最终,研究成果对老年人的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