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艺术题材空白,《暖·光》呈现工人新村的温度
2023-11-1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第一部反映上海工人新村生活的舞台剧《暖·光》,昨晚在杨浦YOUNG剧场首演。YOUNG剧场周围就是当年工人新村的所在。曾经住过或者正住在工人新村的市民来观看,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也看到了时代的变迁。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诞生的城市,拥有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和红色文化。有名的工人新村比如杨浦的两万户工人新村、普陀的曹杨新村,还有长白新村。工人新村的出现,令入住的工人们告别了棚户和滚地龙,成为了当时“上海工人的大喜事”。工人新村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感情”,是一代人曾经的追求和向往。

《暖·光》就是这样一部呈现工人新村生活的作品。该剧由杨浦区文旅局出品,上海现代人剧社演出制作,编剧管燕草创作,被列为中国文联扶青计划资助项目、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重点孵化剧目、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项目。《暖·光》通过一群小人物的命运讲述从上世纪50年代初直至当下的时代变迁,展现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值得一提的是《暖·光》的很多演职人员本身就来自工人新村。该剧导演石俊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他就从工人新村走出来的。他告诉记者,从小对工人新村生活的耳濡目染,将有利于他对整部作品内容和节奏的把控。编剧管燕草业是在工人新村长大。谈到创作缘由她表示,在似水年华的人生窗棂上,工人新村如同那一抹温柔的暖光,穿透时间的缝隙,照亮了岁月的台阶。”

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副主席毛时安也有一段工人新村的生活经历,所以对《暖·光》他很感慨。在他看来,这是一部抒发平民人文关怀、向共和国“致青春”的舞台作品,真切地表现了中国大地独有的受益广大的工人新村的生活。“这是一个多少被人们忽略而完全不应该被忽略的创作,剧作者长期生活并在工人新村长大,熟悉生活,以饱满的感情朴素地艺术地再现了工人新村和工人之间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 ”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认为,编剧管燕草始终围绕上海进行创作,聚焦工人新村,补齐了上海这一题材的短板。该剧不仅聚焦于小人物的生活,还通过人物展现时代,将人物的复杂性、矛盾冲突写透,使戏剧更为丰富。而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看来,《暖·光》剧本选材和构思有其独特性,工人新村是一个象征,该剧要表现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对工人阶级当家作主这一精神层面上的表达——工人阶级的自尊与情怀,以及背后隐含的诗意与象征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