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第九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今启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今天上午,“第九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启动仪式”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本届国际自然保护周以“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为主题,在未来一周中,九大主题活动将让市民朋友们切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美好。
◆ “城市昆虫”展助力“博物馆之夜” ◆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2中庭,刚刚开幕的“城市昆虫”展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目光。由上海自然博物馆“我的自然百宝箱”项目组、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及大城小虫工作室共同梳理的《上海昆虫名录2023版》在展览中发布,名录收录了3090种昆虫,堪称上海城市“观虫宝典”。
记者看到,展览分为“上海昆虫大调查”“城市昆虫小百科”“身边昆虫在哪里”“行动:听见万物”四个板块,展示了约450余件采集自上海的昆虫标本,以及20余幅来自中国、意大利、巴西、法国等7个国家的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2项东华大学艺术设计作品、1项“虫趣迷宫”VR体验活动以及1项AI互动体验装置,为观众打开了一扇观察城市昆虫的窗口。
除了了解昆虫的秘密,上海自然博物馆馆藏的大量精美的蝴蝶标本,一直是参观者的打卡重点。在自然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中,观众们也通过各种活动与蝴蝶进行“亲密接触”。一进入场馆,自然主题的裸眼三折屏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观众们时而置身蝴蝶谷,时而与火烈鸟同行。在蝴蝶房附近的“蝴蝶万花筒”互动讲解体验中,自博馆展教中心的科学老师围绕蛱蝶带领观众们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曾荣获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三等奖的《新·庄周梦蝶》科学实验秀呈现了蝴蝶忽闪如虹的光影变化及其蕴藏的科学结构与光的相互作用原理。
据介绍,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今年的“博物馆之夜”中,“趣·赏”“趣·逛”“趣·购”三大板块共16个活动让观众们可以在夜间参观打卡的同时,欣赏到文化艺术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演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逃出白垩纪剧场”“宇宙大爆发剧场”和“走进非洲”等热门剧场都对外开放。而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里,也是颇为热闹,网红“萌狮”“霸王龙”盲盒等文创产品受到观众们的追捧。据上海科技馆展览研发中心文创事业部部长沈颖介绍,这套图库总共包括了“恐龙地带”“生命长河”“珍稀·珍惜” 3个主题,共收录了24个IP形象,是团队从自博馆里11000多件展品里反复筛选出来,形成了一套独有的IP图库。
◆ 未来一周展开九大主题活动 ◆
记者了解到,这一“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及“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主题展正是今年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的系列活动之一。
未来一周时间中,九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将在申城遍地开花——“名人讲坛活动”邀请全球业界知名大咖汇聚一堂,与公众全方位分享自然保护的不凡经历与宝贵成果;“环保科普活动”带领广大市民走近环保设施,探秘大金山岛,参观科普特展,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青少年主题活动”鼓励孩子们创作自然笔记,开展调查实践,养护果蔬盆栽,共建美丽家园;“生态践行活动”邀请市民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科学魅力,为公园城市建设注入更多科技元素和科普活力;“主题摄影展”吸引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碳中和愿景下的城市绿色发展,并从今天起在浦东新区举办为期一周的优秀作品展;“手机随手拍大赛”鼓励公众发现并随手捕捉身边的人与自然和谐瞬间和绿色低碳行动,并分享到新媒体平台;“人与自然市民科普活动”邀请各区市民共绘生态长卷,生动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主题电影展映活动”集结了荣获71个国内外重要大奖的“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影片,带着大家“上天入地”、走进自然;“科普场馆主题活动”让市民能够参与城市生物多样调查和保护。此外,本届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期间,市民还可以搭乘东航、南航“自然主题特色航班”,跟着可爱的吉祥物“申申”一起绿色出行、文明旅游。
上午的启动仪式上,著名主持人、歌手戴军还获颁本届国际自然保护周形象大使聘书,并发起“美丽上海行动倡议”。在线上绿色蓄能活动中,已有1000多万市民为本届国际自然保护周积累了满满的“绿色能量值”。仪式上,城市未来之光被点亮,共续绿色光谱。仪式上同时启动了“云南灵长类濒危物种保护项目”,通过“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平台,上海将不断推进本市及对口合作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科普教育等工作。
据介绍,经过连续九届的精心培育和发展,“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已成为广大市民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呵护自然的重要平台。组委会希望通过这一自然保护盛典,进一步推广普及自然保护的科普理念,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宣传活动把热衷于自然保护的各方力量及优势资源汇集于此,以国际视野推进上海科技科普与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