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唱享中国·江南文化 | 摇橹轻曳,且听风吟江南乡
2023-11-11 上海

橹的发明相当早,最迟可以追溯到汉代。东汉末年,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刘熙所著的《释名》一书中解释“橹”字说,“在旁曰橹,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到了三国时期,更有明确的记载。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第54卷记载道,“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这段文献讲述了吕蒙取南郡打败关云长的故事,而其中的“摇”字明确地表示了古代人们对于橹的使用方式。

拍摄于乌镇

那么摇橹是怎样推动船舶前进的呢?

这就要先从橹的构造谈起了。橹实际上是一根弯曲的杠杆,橹板一头插在水中,是一块长板。橹板的另一头则是橹柄,即摇橹人的施力点。橹板和橹柄的中部通过一个支点与船体连接,这个支点叫球钉,通过球钉,既可以控制橹板对划动方向的角度,又可以使橹柄推拉时转动自如。而摇橹就是通过将橹柄一推一拉,来回摇动,使得橹板也随之一来一去地在水中划动。同时,在推拉橹柄的时候牵动橹板在水中的角度改变,使橹板产生一个“升力”,以推动船体不断前进。船工术语中的“扳艄”、“推艄”,就是将橹侧过来“拉”和“推”,使船右转、左转的意思。

图源乌镇景区

摇橹船,船体大小适中,兼具船舱、船篷,能遮风挡雨,安全等级高且运转便利,早期在江河的运输中广泛运用。旧时的江南水乡水系发达,纵横交错,河道内的船只来往不绝,咿呀咿呀的摇橹声日夜不歇。时至今日,摇橹船转而成为水乡古镇供游客们游览观光的工具,携着当下的人们,划进江南的旧梦新颜里。

摇橹船深受游人青睐。在去年游览乌镇时,我也有幸邂逅了江南梦乡里的咿呀摇橹。

白墙黛瓦,绿石青阶,摇橹船轻卷涟漪,拂过临水木居,又穿过小石板桥,拖着水痕渐行渐近,又渐行渐远,仿佛无声吟着一首悠扬的诗。碧玉般的水面上立着小小的木船,小小的木船上盛着小小的人。摇橹人站在船尾,时不时呼着应景的号子;游人坐在船舱里,透过小小的木窗看向外面。岸上的人在看船,船也看着岸,所以摇曳着的不只是船,仿佛河道、房屋、树木,整个世界都在摇曳着,随着摇橹人手中的船橹一起。

图源乌镇景区

置身船上,你大概可以真正体会到王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闲情逸致,而王秋实所作的“咿呀咿呀摇摇晃……”的古味小调也将随着摇橹轻摆而跃然心上。

拍摄于乌镇

天光渐隐,夜幕降临,傍晚的摇橹则别有一番风味。湖水褪去碧色,蒙上黑纱。游船与民居已不再是木与木的呼应,而是光与光的融合。船头结起彩灯,船尾悬上灯笼,在漆黑的水面泻下汩汩流光,又被摇橹人用船橹打散开来。枕水而建的木居呢,家家户户都亮起灯来,华灯彩结,同那船一道,将黑夜融化。这里的夜不是靠路灯来点亮的,靠的是荡漾在这片水乡里的万家灯火。攒动的游人在这黑夜的浸润中缓了步子,借着民居的余光席地而坐,相谈甚欢,仿佛这是今天中最好的时刻,值得停下来好好享受。这个世界,依旧是摇曳着的,声声摇橹中,万家灯火里。

摇橹船悠然穿梭在“小桥、流水、人家”中,摇曳着向来来往往的游人讲述着江南独一份的韵味。世人都说摇橹船是水乡的精灵,是呀,它又何尝不是呢?俗话说“有舟必有橹”,橹声咿呀是水乡人家的催眠曲。摇橹船且向游人吟江南,却叫乡人忆江南。它作为过往的年岁里水乡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既承载过丰收的喜悦,也承载过岁月的艰辛,更承载着那一代人的浓浓乡愁。

图源乌镇景区

“风外甥,橹娘舅,摇进庄,吃老酒。对拜橹,赛龙舟、单手橹,慢悠悠......”钱品荣先生是浙江湖州人,自13岁起便跟着舅舅学手艺,家中四代都是制橹人。钱品荣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第一代制橹的是我曾外祖父,店名为‘周悦来橹铺’,接下去是外公、舅舅和我依次传承。”他还笑着表示,只要身体能行,他会一直守着这份制橹的手艺。虽然钱老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技艺和精神早已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了印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开始选择更加先进的交通方式,摇橹船的功用被渐渐淡化,建造修理船体的船寮也随之式微。幸运的是,许多地区始终秉持保护与传承,请来老师傅教徒弟船寮的手艺,将一隅江南记忆在这个时代延续了下去。

图源乌镇景区

摇橹翩翩,欸乃声声。我想,摇橹船穿过的不仅仅是河道,更是时间。它从历史中缓缓驶来,又朝着未来信步驶去,仿佛一切是那么无需在意,又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像是一个穿越时空而来的老者,将千年古镇的故事娓娓道来,安抚着这个时代每一个浮躁的心灵,轻语道,“莫急,莫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就像今天摇橹船的传承一样,“莫急,莫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