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民乐该是什么形态?《云之上》给出又一创新样本
2023-11-1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传统的民乐创新之路,到底该怎么走?这是个长久的课题。11月11、12日,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新作《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作为委约剧目首演亮相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发现,在本届艺术节众多剧目中,《云之上》将传统民族音乐和现代时尚审美大胆融合,着力突出海派国乐的当代气质,艺术总监、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它现场的演绎方式是独一无二的”,这也给这个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又一创新样本。

  // 创新形式让音乐和自然融合 //  

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百年历史的船厂工业遗存,乐团在剧场中央搭建全新舞台,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束缚,探索当代国乐与上海城市历史和未来更为紧密的联结。13位国乐演奏家、1位手风琴演奏家及6位歌者,现场演绎113件乐器,以当代化的角度诠释关于生命和自然的主题,在世界音乐风格下极具东方辨识度。

“今天,你数星星了吗?”当通道上缓缓出现一行字,国乐与光影交融,给予观众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清脆的铃铛声和轻轻的拨弦声反反复复地响起,却又留有余韵,乐队带着观众们一颗一颗数起星星,璀璨星空映衬夜的静谧,自然的美好让人叫绝。

为了全方位打造360度沉浸式国乐现场,乐团根据每件乐器的音质特色,结合场地进行研究,精心布置音响传声系统,自然一体的国乐空间,让观众们坐在不同方位都能感受到听觉和视觉上不一样的美。

与所有常规音乐会不同,《云之上》中演奏家们围坐一圈,相同声部并不相邻,而歌者在远方吟唱,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全新的听视觉现场。艺术总监罗小慈团长说,这种独特让创作、排演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我们想让它更干净、更纯粹,同时又充满能量。艺术家们夜以继日每天8、9个小时的排练,追求极致的默契。观众与艺术家打破有形的边界,咫尺之遥,呼吸相闻,在音乐带来的无限的想象中寻找永恒。”

“圆声场听觉概念以360度生成乐器的多维向度、演奏的空间流转,观众身坐其中,感知到新鲜独特的气息,它所接应的讯息是未曾有过的。”作曲家E.宋歌说:“星辰日月,天极穹苍;云之上,与你在星河中漫舞……”

“演员间的配合,是最需要时间积淀的。”乐团琵琶声部首席俞冰说:“我们相互协作彼此聆听,通过情感的交流与音乐的契合,造就如今这样奇妙的圆形舞台,希望通过音乐呈现自然的交融。”演奏员们让手中、脚上的律动同步到呼吸里,实现与现场观众的共情共鸣。

排练指挥彭菲说:“《云之上》是一个半开放式不断探索、体验的创排过程,去找寻当代音乐关于生命、自然的书写方式。每个段落的个性把控,每个音符的音质推敲,都是我们在排练厅无数次排演的成果。艺术家们就是这样共同追求着音乐中每个瞬间的完美体验,直到首演的最终展现。”

  // 民乐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  

艺术家们的创新,也收获了观众们的赞誉——“360度沉浸式宇宙的心跳”“如入桃花源般光影流离”“海派民乐绝美画卷”……都是常见的“观后感”。还有国外观众表示自己对上海民族乐团很了解,“他们擅长将东方音乐创新融合,奏出既古老又现代的声音。”

这样的演出,让民乐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当衣袂飘飘的演奏家们从舞台两侧缓缓步入,走下斜坡,真的有种从云之上而来仙境般的意境。”从演员们的出场方式起,《云之上》就让观众们眼前一亮:“演出开始时,我仿佛来到了一场东方风韵的时装秀现场,在这个审美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这样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时尚审美的大胆融合,创新出一种升级版的东方美学。”

记者获悉,为了让演出现场呈现“东方而不失新意”的效果,乐团为每位演员量身定制专属服装、发型与妆面,白色的至纯和大地色的温暖,结合天然的面料打造整体自由雅致的东方气质,鲜艳的色彩零星点缀发饰与妆面,展现每位演奏家们的独特张力,黄色的亮粉、蓝色的刘海、粉色的发尾,打破传统国乐演出造型的固有印象,富有巧思,配合舞台灯光相映成趣,浪漫洒脱,纯粹自在。

《云之上》是一段找寻当代民族音乐更多可能性的旅程,为了精致呈现这部原创新作,不止在台前,上海民族乐团幕后团队舞监、音响、舞美、灯光、服装、造型等主创们不断根据多次公开联排和5月预演时的效果复盘思考,精益求精,用专业与匠心将高品质的海派民乐盛宴奉献给观众们,让世界聆听当代东方的声音,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审美和未来导向相对接,共同感受国乐在这个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