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动建设“中国抽象艺术之都”,这个展览呈现本土抽象艺术发展脉络
2023-11-1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上海是“中国抽象艺术之都”,这是因为上海不仅拥有全国范围内数量最多的抽象艺术家群体,也拥有一批影响力巨大的抽象艺术展。在11月如火如荼的艺术季,又一个抽象艺术展“得义无形——对瞬间认知的‘抽象’叙事”展今在上海明圆美术馆揭幕。此次展览旨在探索当下或未来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发展可能性。

策划人张羽向记者介绍,“得义无形”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宋代至明、清以来,文人画经历了从“应物象形”到“得意忘形”的变化。这个问题与艺术史进程有着值得思考的关系。

此次展览汇集王劼音、尚扬、余友涵、梁绍基、杨诘苍、丁乙、刘建华、尹秀珍、张恩利、宋冬等27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的抽象作品。记者注意到,虽然这些艺术家创作的也是抽象艺术,但他们的作品和纯粹西方的抽象艺术又有很大的不同,是来自于“得义无形”中国古代写意传统的作品,是真正的中国的抽象艺术。

比如萧昱的作品《zip》,被强力扭折的竹子,由青铜铸造化学着色。竹是中国绘画中的常见题材。萧昱力图脱离传统对竹子的使用和表现方式,寻求不同的形态,竹子已经不再是传统文化里的文人符号,而是以激烈的视觉方式体现当代人对于生命和社会境遇的思考。

而杨诘苍《千层墨》系列的创作始于1989年,颇为前瞻地糅合重复、无痕、非表述性 等日后常见的创作手段,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施勇的《意识》、张恩利的《灰鹦鹉》、刘建华的《痕迹之形》等作品,都深植于艺术家的长期创作脉络之中,用多样的材料和形式探讨抽象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些作品都带着浓郁的中国特色,让观众焕然大悟,中国的本土元素同样可以呈现奇妙的抽象艺术的精髓,与西方抽象艺术形成一种呼应和对话。

策展人表示,如今或未来的抽象艺术既不是西方如何,亦不是东方的中国如何,而是全球当代艺术中抽象艺术如何。“得义无形” 以全球化视野重审中国艺术现代性之路。11月以来,一批抽象艺术展会引爆了这个上海艺术季,包括西岸艺博会和ART021艺博会等一批展览让人看到了中西方抽象艺术的交融和前行。

此次展览由李松坚、凌菲菲出品,张羽任策展人,高名潞任学术主持,将持续至2024年1月28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